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留·行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4年05月05日 星期一

    民国资深剩女吕碧城的朋友圈

    特约撰稿人_ 马想斌 发自西安 编辑_王楠 《 留学 》( 2014年05月05日)

        吕碧城一生叱咤海内,跨界多栖,成为帝都、直隶、欧美社交圈子里的红人,能力决定了她的地位,但她的相貌绝对是个加分项,更关键的,她极为善于经营自己的朋友圈。

        她是被时光之河湮没的一朵奇葩,亦是一个不老的传奇。

        纵然在那个风云际会、英杰辈出的民国,似乎还没有人能够像她那样,以一个领跑者的姿态,把生命活到了极致。纵观她的的经历,一生历经逃家、北漂、写作、办学、经商、全球游学、致力慈善,最后又皈依佛门。

        传奇赋予了她足够唬人的头衔: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袁世凯的秘书,中国传媒史上第一个女编辑,第一个女校长,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者……

        她,只叹梁启超已婚、汪精卫又太小。她,当属民国最为优质的资深剩女。

        她,就是吕碧城。

        能量太大 吓得夫家退婚

        吕碧城生于1883年。她的父亲吕凤歧,任山西学政,和张之洞一起创办了著名的令德书院,即今山西大学的前身。吕凤歧性格耿直,支持维新派,不满时政,对仕途渐渐心灰意冷起来。就在吕碧城一岁的时候,他辞官还乡,携家定居于安徽六安。

        1895年,吕碧城12岁的时候家庭突遭变故,父亲去世后族人来霸占家产,甚至将吕碧城母亲囚禁。小小的吕碧城,为了救母,给父亲的朋友和学生写信,四处求人告援,其中包括时任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的樊增祥。官大一级压死人,一时间各种压力纷纷来到安徽六安小城,安徽各级政府官员不敢怠慢,迅速办理此案,囚禁多时的母亲得以脱险。

        正当街坊乡党都夸奖少女吕碧城的能量之大时,有一家人却皱起了眉头。这家人,便是吕碧城9岁时订下娃娃亲的同乡汪姓乡绅。汪家人看到这么小的吕碧城,居然能有如此之大的能量,都能让两江总督过问家事,担心这样的媳妇日后过了门恐怕难以管教,于是提出退婚。

        不知是命运就是天注定的,反正从此之后,婚姻似乎跟吕碧城没了直接的关系。也由此,奠定了资深剩女的江湖地位。但剩女分很多种,有想嫁而嫁不出的劣质剩女,当然也就有那种被各类名流竞相追求却不愿意出嫁的优质剩女,吕碧城就属于后一种。

        在老家度过并不安稳的少女时代后,1904年,已经20岁出头的吕碧城,想要上女校,但遭到观念滞后的舅舅的反对。幸好,从小吕碧城的家学交好,12岁时其文采便惊艳父辈亲友。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在21岁时,吕碧城一声不响,像一颗倔强的子弹,飞离了舅舅的家,踏上了开往春天的火车,正式开启了她的北漂生活。

        太过貌美 引起伯乐夫人误会

        那个时候,尽管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当时的帝都北平,但维新变法之后,卫星城天津的思想却异常活跃。所以,吕碧城跟当时大多数文艺青年一样,北漂的第一选择便来到了天津。不知道她有没有类似现在租住地下室的经历,但根据当时的记载,她曾陷入过短暂的穷困潦倒。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便遇到了伯乐《大公报》主编英敛之的赏识,之后成为《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她的一支笔,惊艳直隶,也至此开始借助大公报的机会提倡女权。

        所有北漂的人,第一梦想就是能有一个天大的机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如果吕碧城能够穿越到中国好声音的舞台,那么她回答汪峰导师的问题时,必然会这样说,“我北漂的梦想就是能够有学上”。但现实往往跟梦想差了一大截,吕碧城没能上成学当女校的学生,但两年后她直接成了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的校长,中国第一个女校长。

        命运就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如同现在流行的问题,能够获得工作机会的往往是有实力的人,但如果同时两个女人都有实力,那么机会一定会给貌美的那个。吕碧城,能够成为第一个女校长,能够成为直隶社交圈子里的红人,她的能力决定了她的地位,但她的相貌绝对是个加分项。

        从时人赠她的“天然眉目含英气,到处湖山养性灵”以及“冰雪聪明芙蓉色”等诗句里,足以感受到她的美貌。今传有其照片多帧,着装为欧式衣裙、胸绣孔雀翎、头戴翠羽,风姿绰约,娟秀妩媚,美丽可人。现代著名女作家苏雪林曾誉其为“美艳有如仙子”。

        于是,吕碧城以独立铿锵的姿态出现在公共面前,以她的美丽,很快吸引了众多男性文人、知识分子的目光。她结识了袁克文、梁启超、张謇等人,并成为严复的学生。按照马太效应,吕碧城的交际范围像滚雪球一样扩大,她出席各种聚会,成北京城里的社交名媛。

        不遭人嫉是庸才。当时追求吕碧城的人很多,据说吕碧城的眼光也非常高,只看上了梁启超与汪精卫,但她又嫌梁启超已婚,汪精卫年纪太小(实际上,汪与吕碧城同岁)。另外,根据近代天主教史学家方豪先生考证,《大公报》主编英敛之,十分爱慕吕碧城,甚至引起了英夫人的误会。

        弃政从商 十里洋场的新富豪

        但作为一个传奇,她不同于那些在闺阁里吟风弄月的女词人,她善于经营自己的朋友圈,并且成为自己上升的途径。

        比如,吕碧城由袁克文推荐,做过一段时间的袁世凯秘书。但袁世凯称帝前夕,吕碧城辞职迁居上海,投身商界,从事外贸生意,凭借自身独特的女性魅力、过人的才干胆识,再加上在政坛和上流社会所累积的丰富人脉,迅速在号称“冒险家乐园”的十里洋场崭露头角。姚卓华、刘序功在《安徽著名历史人物丛书》之《吕碧城传略》中说:“当时上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很频繁,吕碧城虽然一片衷情忧国忧民,却无意加入革命队伍的行列,每日里除了借倚声之道寻求精神寄托之外,就是在十里洋场里同海外巨商进行股票角逐,每每获利巨丰,时不多久便成了上海滩显赫一时的富豪。”那时的吕碧城,在自己的别墅内,她像个女王一样,穿梭在自己的奢华宫殿里。

        当一个人活到吕碧城这份儿上,天花板与大脑思想的距离就越来越近了,她不仅开始思考终极问题、灵魂问题、宗教问题……甚至,她觉得中国的地域限制了自己的思想。于是,在1920年,一直向往西方的她以上海《时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只身赴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旁听,主攻美术,兼学历史和文学,同时将她看到的美国之种种情形发回中国,让国人与她一起看世界。1922年夏,吕碧城由加拿大,经日本横滨返国。

        1926年,吕碧城再度出国,游历欧美。临行前,她以十万巨金捐赠中国红十字会。这一次,她一走就是七年之久,行踪遍及纽约、旧金山、巴黎、日内瓦、米兰、罗马、威尼斯、伦敦等地,并将自己这一时期在国外的见闻写成《欧美漫游录》(又名《鸿雪因缘》),先后连载于北京《顺天时报》和上海《半月》杂志上。

        旅居西方 维也纳的戒杀演讲惊艳全球

        旅居西方的她,长年住在当地的豪华宾馆里,因为其气质高贵、出手豪绰,许多西方人甚至以为她是东方的公主。所以,即使她身在国外,其朋友圈出现的人物,同样是很多贵胄巨贾,其中有一位纽约的女富豪,人称席帕尔德夫人。一次,吕碧城理发准备赴席帕尔德夫人的宴会。理发店的一位侍女,得知吕碧城受到席帕尔德夫人的邀请,非常惊讶,眉飞色舞地说,席帕尔德夫人岂是容易接近的,你若是能得她的欢心,她的势力大着呢,什么事都能替你办得到,并教吕碧城许多方法,如何与富人周旋应对、曲尽迎合。一直沉默的吕碧城,在最后离开前笑道:“你知道么?我比席帕尔德夫人还要富呢。”

        但对于西方文明,吕碧城并不是一味推崇的。在《浪漫主义》一文中,她指出:“世风缛靡,礼教废弛,浪漫之习由来已渐……”对于国内报纸上不时有人倡议废除礼教,她亦不以为然,她看到了欧美功利主义的盛行,认为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西方只有在受到重创后才会知道寻找救济之道,转向东方的儒教和佛教文化求助。所以吕碧城主张在当时的条件下,尽量扶持国学,以弘扬东方文明。

        1928年冬,在瑞士旅居的吕碧城,已经潜心佛法,对于纷繁乱世日益感到厌倦,遂隐居于瑞士雪山之中,她为阿尔卑斯山所作的《破阵乐》名噪一时。其中两句是:十万年来空谷里,可有粉妆题赋?写蛮笺,传心契,惟吾与汝。省识浮生弹指,此日青峰,前番白雪,他时黄土。且证世外因缘,山灵感遇。这两句,已经足见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

        在瑞士期间,吕碧城偶见英国《泰晤士报》上发表皇家禁止虐待动物协会的公开信,她称其为“天良上一线之明”,于是去函与之探讨,陈述自己有关保护动物的见解,并决计谋创中国动物保护会。同年12月25日起,她在日内瓦开始茹素断荤。

        1929年5月,吕碧城在维也纳参加万国保护动物大会。当时欧美人士提倡保护动物,还仅限于禁止虐待动物。吕碧城穿着拼金孔雀衣、头戴珍珠抹额,上台用英文发表了数千言的废屠演说,以佛家慈悲的精神,宣说不仅应该禁止虐待动物,而且还应戒杀护生,一时成为焦点人物。会后,吕碧城将事先准备好的佛学入门书籍散发给与会代表,人们争相请她签名,世界各大报纸也连篇累牍地刊载了关于她的文章。《美国蔬食杂志》介绍她说:“一个著名的中国诗人,一个知识广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典型的素食者。”

        此后,吕碧城先后两次捐款,用于护生。

        沉寂香江 她的传说从未断绝

        1930年,吕碧城在瑞士日内瓦正式皈依三宝,法名“宝莲”。三年后,吕碧城从瑞士回国。1933年5月,她与叶恭绰、王一亭、朱石僧、李经纬等人创立中国保护动物会,提倡戒杀和护生。

        只是,吕碧城身处于一个乱世。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她再次出国,重返瑞士,致力于弘扬佛法,希望用佛教慈悲的理念来阻止野蛮的战争。但是,欧洲也不太平,硝烟弥漫下邻居家的钢琴声,在吕碧城的耳朵里变成了杀伐之音。第二年,吕碧城由瑞士返回香港,捐款给国内赈灾机构,帮助抗战中流离失所的难民。

        1943年1月4日,吕碧城梦中得一诗:“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这也是她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作,20天后,61岁的吕碧城在香港九龙辞世,身边人遵其遗嘱“遗体火化,把骨灰和面粉为小丸,抛入海中,供鱼吞食”。一代奇女子,就此沉寂在香江边上,但江湖上,她的传说从未断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