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学已成潮流的当下,谁会反留学呢?
首先应该是纪委,反对那些不干净的官员趁着留学之机把孩子和孩子他妈先送出去,自己裸着在国内继续为人民币服务。反裸官,从某种角度上看就是反留学。这个反得有理,我们都很支持,最好能来个公示,不要像刚刚跌倒的江西副省长姚木根,出事之后才知道他儿子在美国。
当然官员的孩子也有留学的权利,纪委代表我们所反对的,可能是附着在子女留学行为之上的官员责任逃避。至于网上不靠谱愤青们把“两会”调侃为“留学家长会”,把送孩子出国理解为官员对母国未来失去信心,那都不值一驳,止增笑耳。
倒是国外部分无节操院校对中国特色的深刻理解加主动配合,让我们笑不起来。缺钱的欧美院校更热衷于给有钱有势的中国学生发offer,面试时更多打听父母职业和家里存款。广东话称洋人为鬼佬,有钱的确能使鬼推磨。虽然这些嫌贫爱富的大学多在二三流之列,但谁能保证常春藤们将来不会见钱眼开?加拿大、英国等传统留学目标国,已经多次抬高了移民准入的门槛,同时放低了吸引留学的身段,拒绝分享福利,欢迎前来花钱,这似乎已经成为他们的国策。
跟纪委的高调反腐相反,教育部门的动作比较低调。总体感觉教育部门对目前的留学大潮持保留态度,至少是不那么积极。对于高中阶段的自费留学,先是禁止,再是反对,现在是不提倡;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自费留学,则始终是禁止的。2013年底国家教育部再次重申,留学中介不得进入小学和初中校园开展任何形式的自费出国留学招生宣传活动,保姆心态和地盘意识强烈。但在移动互联一统江湖、资讯分享愈加便利的今天,不进校园不开会,留学中介照样可以开展铺天盖地的招生宣传。教育部门筑堤,留学中介溃坝,几年的猫鼠游戏演下来,演变成了观察家眼中的留学低龄化趋势,这让教育部门似乎很没有面子。
其实教育部门对所谓的“留学低龄化趋势”根本不必在意,目前全国高中及以下在校学生总数高达两亿,而真正有机会出国读小学、初中、高中的孩子不过十余万,总比例不超过千分之一,无论如何也谈不上趋势。如果对这千分之一的例外也要严防死守修堤筑坝,那么“以开放促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与留学中介合力溃坝的,还有各种形态的国际学校,其中多数为社会力量办学,少数为公立高中的校内校、国际班。不久前北京市教委专门下发通知,从2014年起,不再审批新的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校内校、国际班不会再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这意味着过去公立高中打着“国际办学”甚至“留学预科”的旗号、拿着财政的教育投入赚外快的动作被紧急叫停了。北京市教委这次出手反留学,倒是值得给一个赞。
但是孩子和脏水是不是同时被泼掉了?在限制公立学校偷吃留学大蛋糕的同时,似乎也在给社会力量创办的国际学校戴上紧箍咒。上周《留学》杂志举办了一个国际学校校长沙龙,包括中加国际学校、王府国际学校在内的多家教育机构均表示,他们正为限制越来越多、越来越难办理的非京籍学生的学籍而发愁。教育部门在关门的同时,把窗子也给合上了,那些非京籍人士的子女在失去国内高考这一关键选项之后,连就读国际学校、准备出国留学的难度也增加了。北京居,大不易;北京学,更加难。
医疗体制的改革动作可以给教育部门上一课。也是在上周,国家卫计委、发改委和人社部联合发文,放开了非公立医院的定价权。有论者称此举是近二十年来医改的最大动作,相当于彻底放开了社会力量进入医疗事业(或曰医疗产业)的市场。过去非公医院的定价标准需要参照公立医院的定价体系;放开之后,必将倒过来冲击公立医院久治不愈的以药养医的陈腐体制。人命关天的医疗体制可以对市场作出这样的妥协,已经“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十二年的中国教育,更应该少谈中国特色,多与国际接轨。在非公经济已占大半壁江山的今天,放开针对社会力量办学的各种限制。如果有一天大道既行,反不反留学又有什么关系。
许多时候反留学是一种思考方式。一位十岁男孩的妈妈告诉我,她既反对“低龄”留学,也不支持“高龄”留学,“成年后的儿子身居异域,必定面临文化断篇和社会排异。每次看美剧都为身处海外的中国年轻人捏一把汗,人家平日里说的笑的玩的闹的,没有一件是我们知道的。人家是另一个物种,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我们平日里的郭美美、章子怡、文章出轨、海天盛宴,难道都白活了?岂不都浪费了?”这位酷妈撺掇我搞一期《反留学》—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去留学呢?
为什么要去留学?是为了摆脱困境。是不是可以像需要改革的政府一样,也列一个需要摆脱的负面清单,然后再列出可能付出的成本代价,相加后再相减,正数我就离乡背井,负数你就终老此间。
当然这是笑谈,虽然留学前后要填很多表格,但并没有公式可以套用,不可能精确计算答案。“八零后”老作家王蒙曾经公开力挺郭敬明的《小时代》,说他亲历过无数个大时代,终于等到了郭小四的小时代。留学就是这样一个小时代,虽然小,但它是一个人的一个时代;虽然是一个时代,但它足够小巧,盈手可握,你可以攥在手中,也可以随手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