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专题报道·招生官·南加大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4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申请学校就是一场相亲——专访南加大中华区招生官

    记者_王众 发自北京 编辑_王泓滢 《 留学 》( 2014年04月22日)

        申请学校的过程就像相亲,家长关注的是硬件,学生则更关心合不合眼缘,最后牵成手的都是本色演出的。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一套反装逼方案,就算装得过申请,能装得过大学四年吗?

        美国南加州大学负责大中华区招生工作的Megan王是位美籍华人,和她的交流少了很多文化障碍,她也尽量使用“你懂得”的方式介绍她的工作和见闻,比如,她幽默地将申请比作相亲。

        家长看数字,学生找感觉

        Megan告诉《留学》记者,她平均每年要到访50所中国大陆地区的中学,“你听说过的、有声誉的学校我都去过。”如今信息大爆炸了,在Megan看来,中国的学生对南加大的了解就和住在加州之外的美国学生们差不多——住在家门口的学生亲临校园的机会多,而对于加州之外的家庭,无论是在佛罗里达还是中国,了解学校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网络。 

        那么,在校园宣讲的时候,家长和学生们最关心的事又是什么呢?Megan说,在咨询校方的时候,家长们一个个都成了数据分析师,问来问去不外乎“学校排名多少”“需要SAT和托福的分数多少”“一年学费多少”“生活费多少啊”。与家长们一贯的数据化相比,学生们的问题则更生活化,他们喜欢问有哪些社团、如何选宿舍,等等。

        这些生活化的问题让Megan觉得学生们是在真正思考他们的大学生活,同时也反映了高中与大学的天壤之别。比如关于“加入什么社团”就是个无解的问题。“就算是素质教育做得再好的高中,最多也就有100个社团吧?但在我们南加大,大大小小的社团有800个之多。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只能等他们深入其中了才能做出自己的选择。”

        类似的问题还有选课,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的Megan自己总结,美国教育的精华在本科教育,学生们在本科阶段可选择的课程包罗万象,而且并不是对某一领域泛泛而谈的通史、概论,比如他们有一门历史类的选修课,研究的是西方14、15世纪的女巫。另外,即使同一门课,不同的教授也可能教授完全不同的内容,Megan读本科的时候就曾和室友先后选修过同一门课,但两个人学的东西截然不同。

        Megan在解释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向《留学》记者秀了一把自己的学校:“宿舍的问题很有意思吧?我们有很多按兴趣分配的宿舍,比如音乐楼、电影楼等,与学生的专业无关,与你的爱好直接相关。另外,我们还有一栋奖学金获得者宿舍,入住的都是全奖和半奖的获得者们。自然这就是最聪明的宿舍,但有些孩子却要极力避免被分入这栋楼。”

        专打耍小聪明的

        选校选得差不多,就要申请和面试了,就像相亲找到了感觉,就要进入相处、考察阶段。这个阶段最令人紧张,很难本色演出,有经验的朋友都知道,要尽量一边维持自己的最佳形象,还要一边侦察敌情、以免被蒙蔽。这种小游戏同样也在招生官和学生们的身上上演。

        最明显的就是面试。这可是敏感话题,毕竟Megan还是在任招生官,记者也不想在采访中套题库。不过Megan的爽朗让人十分意外:“哈哈,我不怕泄题,所谓题库就在我脑子里。”

        在一次和朋友的交谈中得到灵感,Megan决定效仿大公司,将南加大的招生面试设计为小组面试:“不仅高效,而且学生们在群体交流中很难去背稿子,不得不拿出真本事现场发挥。”不仅如此,她给学生们的题目都是非常生活非常细节的话题,不用你去讨论PM2.5的治理;也不用你去思考莫言之后,下一个中国诺贝尔得主会是谁;在南加大的面试中,你可能需要好好回忆一下自己的第一次心动,那个TA是什么样的。“我当然没有兴趣去八卦这些孩子的青春悸动,而是要通过这些问题考察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毕竟他们一直背的那些单词表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常用。”

        对于泄题,Megan也不止一次的遇见过,“尽管每次面试完,都会跟学生们强调,出了门不要泄题。但这帮孩子,转脸儿就去发微博、微信了。”是否提前打探到了消息,看学生的表现就知道了,那说话一套一套、不自然的,多半是在背稿子呢。好在面试的问题五花八门,Megan的对策就是随机应变—随时发现,随时换题,把使小聪明的学生打个措手不及。

        不仅是南加大,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一套反装逼方案,八卦一个道听途说的例子——耶鲁的面试一般是1个小时,有一次不知哪个幸运儿被活活面了3个小时,遇上这种情况,就算提前准备了1个小时的讲稿,后面也不得不拿出真面目示人了。

        说到底还是那句老话,装得过申请,装得过大学四年吗?如果勉强进入了不适合自己的大学,后面的日子也很难好过。

        专访南加大大中华区招生官问答

        您每年接触这么多两岸三地的学生,不同地区的学生们各有什么特点?

        首先,我接触的学生都是当地最好中学的佼佼者们,他们的学术水平没有明显的高下。但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香港的学生英语最好。从交流的经历看,香港的学生最成熟,思维最接近成人;台湾的学生最有礼貌;大陆的学生表现欲最强,这是把双刃剑,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把握不好度,就适得其反了。

        您负责过目所有的申请资料,中国大陆地区的学生在文书的书写上有什么特点和多见的问题吗?

        每年的文书内容都能反映出当年中国的热点。2008年,大部分的学生都在写奥运;到了2009年,他们的经历又都和那年的地震有关;今年文书中的热点是支教。不仅题材雷同,连开头都很相似,都是“下着雨的清晨,我们来到了某个偏远的小山村,山里的孩子们物质虽然贫乏,但是都很单纯、快乐,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

        但是也有脱颖而出的,比如同样写支教,有个孩子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虽然我向孩子们描述了山外的世界,告诉他们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面对他们一个个充满了希望的眸子,我实在很想又不能告诉他们,现实很残酷,知识只能改变你们其中少数人的命运。我给了孩子们残忍的希望,因为多年以后他们会发现,现实就是他们很少有人能走出去,即便走了出去,改变命运或许又会误入另一重困境。既然如此,我们是否应该支教;既然如此,我们在支教的时候,是否应该给孩子们憧憬?”

        这种对现实的思考和质疑,正是美式教育所看重的。我记得这位学生的课业成绩并不是申请者中拔尖的,但TA吸引了我们。

        那么在面试中有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当然,记得有个学生一坐下就拿出一瓶彩色的液体,把我们都吓坏了。然后TA开始解释,自己的兴趣是环境保护,利用家里的厨余,加上糖发酵,制成了天然的清洗剂,供自家刷锅洗碗。既和未来的专业方向相关,又展现了自己学以致用的能力,这种面试表现当然加分。

        那么您鼓励学生们在申请时贴紧自己的专业吗?而且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性格,学生们在PS的书写中去迎合学校的性格是否讨巧?

        非常不鼓励,尤其是PS的书写,建议既不要迎合学校,也不要和专业关联性太强。因为南加大加入了Common Application,现在美国有几百所院校加入了这个组织,学生们在申请院校的时候提交一份资料,供TA申请的各个学校(加入Common Application组织中的院校)获取、审核。

        正如你所说,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性格,学生们也不可能申请所有学校的同一个专业,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介绍自己,做自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