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中美关系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希望中美大学挖掘合作潜力,在相互启迪中激发创造,在包容互鉴中共同发展。一定要发挥大学在人文交流中的桥梁作用。两国7000多所大学,5000多万学生,所释放出的人文交流能量是何等壮观!应创造条件,鼓励两国大学建立制度化的沟通平台,开辟全方位的交往渠道,成为两国人文交流的牢固纽带。—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11月18日在芝加哥中美高水平大学校长圆桌会议上发表题为《携手共创中美两国大学的美好未来》的主旨讲话。
2、通过将签证获取的等待时间从历史最高的70至100天降至3到5天,我们得以大幅度提高了中国到美国的商务和观光旅行的数量。—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11月20日上午宣布辞职,称担任驻华大使是其一生的荣耀。骆家辉在任期间积极推动中国赴美签证的程序简化,赴美留学生因此受益。
3、我不相信华语会在新加坡消失。—新加坡正日趋英语单语化,总理李显龙在国是论坛上强调双语双文化是新加坡国人的竞争优势,华语在新加坡不会消失,鼓励年轻人在双语方面继续努力。
4、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现在应该处于从“智力流失期”向“智力回流期”过渡的时期,出国留学人员迅速增加的同时,回国人员数量也快速增加。—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白章德。
5、波士顿与硅谷的距离,要比中关村与硅谷远很多。我的意思是中关村与硅谷之间在人才、公司与信息交流的频繁密切程度,要远超世界任何地方。海归创业,仅仅凭一个先知的“模式”,机会越来越少。海归的国际化优势,越来越需要本土经验才能闪光。—徐小平在哈佛中国中心创业论坛上,提出海归创业需要依靠本土经验。
6、在全球化的时代,有两种主流文化,一个是中国文化,一个是西方文化,一个人懂得两种主流文化,对他未来的工作和生存会有很大的好处;对孩子来说,能够灵活地运用两种语言,就是中文和英文,对他的生存和发展毫无疑问又有很大的好处。如果在中国学习,就算是北大英语系毕业的孩子,都写不出一篇流畅的英文来,更何况是别的科系。—在第六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俞敏洪认为到国外读书的好处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