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

    廊坊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创建“三新四维”育才模式 打造师范教育特色品牌

    作者:李建武 郑京辉 纪海龙 《光明日报》( 2025年04月21日 12版)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浪潮中,廊坊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以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以“新文科、新史学、新师范”的“三新融合”为核心理念,以“中外会通、专业融通、知行畅通、古今沟通”的“四维贯通”为培养路径,构建“课程、实践与评价”的“三位一体”全链条育人体系,着力培养兼具扎实学科素养、卓越教学能力、深厚文化底蕴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历史学师范人才,为区域基础教育和文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新融合”:打破传统 重塑育人格局

      “三新融合”是廊坊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育才模式的创新内核。其中,“新文科”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开设环境史、城市史等跨学科课程,配合第二课堂田野考察、非遗调研等实践教学,形成“基础+前沿+实践”的课程体系;“新史学”引入全球史、数字人文等前沿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跨文化理解能力;“新师范”聚焦师范生核心素养,依托“历史教学法”“教育技术应用”等课程,构建“理论+实训+竞赛”的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指导学生在全国“精彩一课”教学比赛等赛事中屡创佳绩。学院与地方教育局共建廊坊市历史教学研究中心,加强与基础教育部门的联系,聘请全国优秀教师、河北省燕赵名师讲授教师教育类课程,提高育人质量。

    “四维贯通”:多维培养 提升综合能力

      “四维贯通”是廊坊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育才模式的实践路径。在中外会通方面,学院历史学专业引导学生以中外文明互鉴的视角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在专业融通方面,举办“博士沙龙”等活动,推动历史学与地理学、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形成跨学科培养矩阵;在知行畅通方面,特聘著名史学家南炳文、乔治忠等开设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前沿课程,建设影像史学实验室,开发口述史等实践课程,学生在全国“挑战杯”“调研河北”等竞赛中斩获多项大奖;在古今沟通方面,学院参与海河流域文献整理、廊坊市非遗项目调研、京津冀民俗文化研究等地方文化项目,引导学生以古鉴今、服务社会。

    “三位一体”:机制创新 激活育人效能

      面对传统历史学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与社会需求错位的难题,学院历史学专业以“课程重构、实践深化与评价创新”为核心,打通育人全链条。在课程层面,以跨学科融合为导向,构建动态更新的“历史+”课程体系,将提高师范生核心素养贯穿教学全过程,推动学生从知识积累向能力建构转型;在实践层面,依托校地协同育人平台,联合文博机构、中小学开发田野调查、文化遗产保护等实践项目,形成“问题发现—课题研究—社会服务”闭环,让学生在地方文化传承中锤炼专业能力与责任担当;在评价创新层面,突破单一考核模式,构建“过程跟踪、能力导向、创新孵化”的多维评价体系,推动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深度对接。

    成效彰显:师范教育品牌初成

      “三新四维”模式的系统化实践,推动廊坊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实现从学科重构到品牌塑造的跨越式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三环相嵌”课程体系与“三级实践闭环”,显著提升师范生技能与学科素养;学院教师获国家级教学竞赛奖项3项。在专业建设方面,已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验收。在社会服务方面,2024年承担河北省县级初中教师历史、地理两科国培项目;师生团队助力胜芳古镇申遗、非遗保护等文化工程,获省级表彰与社会广泛认可。此外,依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与河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研究中心等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形成“以研促教、以教哺研”的良性循环;先后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河北省非遗保护理论成果优秀作品奖一等、二等奖10余项。

      “三新融合”理念、“四维贯通”路径、“三位一体”机制互为支撑,形成“理念引领、路径突破、机制保障”的协同育人格局,系统性破解师范教育中学科封闭、实践薄弱、创新不足的难题,为区域发展培养“厚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历史学师范人才。未来,学院历史学专业将继续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育人体系,为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历史学师范人才而不懈努力。

      (作者:李建武 郑京辉 纪海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