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

    河南确山:“提琴之乡”奏响奋进曲

    作者:本报记者 丁艳 《光明日报》( 2025年04月21日 03版)

      说起提琴,大家会想到“乐器皇后”的优雅称呼,或许很难将其与朴实的农民联系起来。曾经,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的老百姓,没几个人认识提琴。如今,这里年产提琴约40万把,造出了中国80%的手工制作中高档提琴。

      这变化要从第一批丢下锄头到北京提琴厂务工的确山农民说起。“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8亩贫瘠的山地,刨出的粮食还不够填饱肚子。”确山县手工提琴制作协会会长王金堂说。

      王金堂是竹沟镇最早前往北京学习提琴制作手艺的那批人。回忆过往,他说:“经老乡介绍,我进入北京一家提琴厂当学徒。第一次听到小提琴的声音时,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当时就想,能亲手制作出那样一把可以奏出美妙音乐的琴,简直太了不起了!”后来,靠着能吃苦的劲儿,王金堂硬是从刨花堆里摸透了全套制琴门道。

      确山人在北京成为制琴匠人的消息很快传回了县里。亲戚传亲戚,老乡带老乡——后来,越来越多的确山农民到北京学习制琴。“到2010年,我们确山人在北京通州创办的提琴企业有上百家,从业人员近千人,在制琴行业打出了‘确山师傅’的名头。”确山县委书记路耕说。

      说起自己返乡创业,王金堂感慨连连。“2015年,县里抛出橄榄枝,喊我们这些北漂回家。五六个亿‘砸’下来,建了占地40公顷的确山县提琴产业园,还实行三年免租免税。县里甚至撂下话:‘你们尽管回来试试,如果失败了,再搬回北京,成本我们出。’这样的诚意,谁不动心?”

      “这把琴是我儿子的作品。”王金堂指着展柜里一把精致的小提琴,脸上洋溢着自豪,“这是按照意大利学院派风格制作的,起步价就要五六万元呢。”

      他转身指向窗外,继续说:“现在,我们村将近二百口人里,百十号是专业制琴师。你说,这算不算家家户户吃上了手艺饭?”

      “眼下最重要的就是把后代培养成‘音乐大师’,有了文化的加持,竹沟镇的提琴品牌才能叫响世界。”王金堂说。

      “2024年,确山县生产提琴32万余把,年销售额突破6亿元,超过半数漂洋过海,远销国际市场。”路耕自豪地说。

      (本报记者 丁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