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

    给“大块头”装上“智慧大脑”

    讲述人:大连重工装备集团下属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设计师、电气首席专家 孙元华

    作者:本报记者 吴琳 《光明日报》( 2025年04月09日 05版)

      【一线讲述】 

      站在宝武湛钢7米智能焦炉机械的智能中控室,透过玻璃幕墙望去,数字孪生系统泛着幽蓝的光晕,屏幕上跳跃的数据流精准指挥着2公里外的焦炉机械群。

      曾经,工人们要站在烟熏火燎的焦炉前炼焦。炼焦流程繁复严苛,包含38道核心工序及200余项操作流程,工人们要在1000℃炉体辐射热中完成毫米级精密操作,飘散的焦粉在工人衣领里积出黑渍。多年来,‌如何让工人们坐在控制室里“运筹帷幄”,让智能机械群在现场“冲锋陷阵”,一直是我追逐的梦想。

      大学毕业后,我便踏入钢铁大型装备生产领域,为了给这些“大块头”装上“智慧大脑”,一干就是30余年。面对传统焦化行业的种种挑战,我深知,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于是,我带领团队开始了长达10年的科研攻关之路。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打造自主决策的无人值守焦炉机械,让操作人员远离恶劣环境,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工作。

      在这条创新之路上,我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记得在湛江那炎热的40℃雨季,新投入使用的自动驾驶电机车仿佛被雨水蒙蔽了双眼,停车精度屡屡出现偏差,超过了5毫米的阈值。这一“失误”,如同多米诺骨牌般引发连锁反应,多机协同的容错机制遭受重创,其他车辆也因此无法顺利执行后续生产指令,生产节奏受到严重影响。得知消息后,我毅然决然跟随电机车手动操控启停。跟随运输着1000℃高温焦炭的电机车两天后,我们终于找到了雨天出错的根因——车辆打滑,编码器测量的距离与实际目标产生了偏差。历经十余个日夜的鏖战,在无数次的尝试与调整后,“雨天模式”应运而生,近400吨重的电机车,在5毫米的精度内稳稳停住。那一刻,我心里笑开了花。

      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大吨位自动驾驶、自主导航、多线柔性协同、环境感知人机防碰……这些核心技术,如同一座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在我们面前。但正是这些看似不可战胜的挑战,激发了团队的斗志与创造力。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优化,我们终于突破了重重技术壁垒,实现了基于5G通信技术的全天候“一键炼焦”无人值守集群协同柔性控制。

      我们的成果在宝武湛钢“智慧焦炉机械集群无人值守装备”项目中得到了成功应用。焦炉四大移动机车在无人值守状态下,能够相互配合完成自动驾驶、装煤、平煤、开门、推焦、导焦等各项操作指令。这一变革不仅彻底改变了行业操作模式,还实现了由传统自动化阶段向作业过程数字化、过程孪生化、操作无人化、决策智能化的“数智炼焦”新阶段的跨越。

      未来,我将继续带领团队,在高端装备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实现更多行业梦想而不懈努力。

      (本报记者吴琳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