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4月07日 星期一

    【这些暖心故事111】“新家”

    作者:本报记者 王雯静 万玛加 《光明日报》( 2025年04月07日 01版)

      【这些暖心故事111】

      对着无人机传回的画面,赵生荣、田龙屏住了呼吸:刚“落成”的人工巢里,一对猎隼正埋头梳理翎羽,棕黑相间的羽毛随风抖动。

      田龙轻触屏幕放大图像,惊喜地喊出声:“快看,雌鸟身下有新卵!”赵生荣笑着摘下护目镜,长舒一口气——这场持续10年的“人鸟博弈”,终于有了最温暖的解法!

      赵生荣、田龙是国网青海超高压公司的运维人员,被称为“电保姆”。他们每天精心照看的,是青藏联网工程±400千伏柴拉直流输电线路。

      这些年,有个事太愁人:“这猎隼执着啊,上周刚把它们的巢移走,转眼就又筑上了!”田龙搓着冻得发红的手,向记者回忆。

      作为国内首条入藏的“电力天路”,这条能源大动脉一直面临猛禽搭建“违章建筑”带来的跳闸风险。

      “金雕、猎隼这些高原猛禽,就爱在制高点筑巢繁殖。”赵生荣指着铁塔顶端说,“别的还好说,最怕的是它们衔来的铁丝、牦牛毛和牧民遗落的绳索,这些东西,遇到大风就成了导电隐患。”

      传统“防鸟兵法”在这里不好使:驱鸟器在空旷的高原收效甚微,人工迁移鸟巢总遭“原址重建”。怎么办?

      一天,一位老师傅灵光一现:“既然拦不住,不如在安全区域给它们搭个房子!”

      大伙一合计,这法子说不定行!

      说干就干!工人们找来竹筐,铺上稻草,然后背着爬上杆塔,牢牢固定住——一个个鸟儿的“新家”就这样筑成了。

      此后,“电保姆”们又对“新家”进行了升级改造——稻草换成更舒适的竹篾和棕榈,竹筐加高、加宽,定制成更适合大型鸟类的尺寸。为了绝缘,特意把“新家”固定在高出杆塔顶90厘米的位置,远离带电部位;并配上了方便鸟类起飞、停留的支架……

      现在,三江源的输电铁塔上,有5053个“新家”和16个招鹰架。

      (本报记者 王雯静 万玛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