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4月07日 星期一

    湖北襄阳:从古碑新约看乡村文明的坚守与传承

    作者:本报记者 张锐 《光明日报》( 2025年04月07日 04版)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践】 

      “麦苗初生,勿得纵六畜践踏,约人蹂躏,更不得借拾遗穗为名,乘隙抢夺禾稼……”

      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毛岗村,一块历经140多年风雨的青石碑静静矗立在村口,碑文隐约可见。这块襄阳发现最早的村规民约石碑,与毛岗村有着怎么样的历史渊源?

      2017年初春,毛岗村修建村文化广场,施工时挖出一块青灰色石碑——“遵示勒石”,立碑时间为光绪五年(1879年)。

      “当时,村里老人都围过来看,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毛岗村党支部书记张正良回忆。碑文记载了九条村规,涉及生产生活、乡风民俗,如禁止牲畜毁田、严禁赌博、保护青苗等,违者“罚钱五百文”“送官究治”。

      “过去农村没有监控,也没有执法队,就靠这些规矩约束大家。”村民尹荣敬是村里的“活历史”,他说,旧时村里有“乡约亭”,族长会在此宣读规约。

      为了让村民更直观地理解碑文,毛岗村两委因势利导,做好石碑的保护工作,请来文史专家逐字翻译,并在石碑旁设立了解读展板。每年清明、重阳,村两委还开设“碑前课堂”,由老人给青少年讲述村史。“孩子们个个听得入迷,都说要像先辈一样守规矩。”毛岗村妇联主席范艳平说。

      这个“镇村之宝”的发现,让毛岗村人倍感自豪,也引发了毛岗村两委思考:这些诞生于农耕时代的规约,在今天如何发挥作用?

      “老祖宗反对赌博、提倡爱护庄稼,这些精神永不过时,但新时代要有新内容。”张正良说。

      随后,村两委通过古碑文“诚信”“孝善”“公序良俗”等来寻根,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收集环境整治、红白事操办等热点问题来问需,经过反复研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形成了包括环境治理、移风易俗、红白事简办新办、反对铺张浪费等易懂易行的毛岗村村规民约“新十条”。

      在传承古风上,保留“禁赌”“护青苗”等传统条款,新增“秸秆禁烧、回收利用”;在弘扬新风上,规定“红白事宴席不超过20桌”“彩礼不超5万元”;在德治激励中,设立“孝善积分”,赡养老人加分,家庭不和扣分……

      为破解执行中的“堵点”,毛岗村创新建立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机制,红白理事会管住“人情债”,道德评议会评出“好家风”,村民议事会议出“金点子”,禁毒禁赌会守住“平安线”,确保村规民约落地生根。

      “以前结婚‘买房买车、彩礼三金’,现在提倡‘礼轻情意重’。”红白理事会会长王小伙说,理事会成员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谁家办事提前报备,违规者取消评优资格。2024年,村民姜博结婚,只摆了10桌家常菜,因“简约温馨”被村里表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在毛岗村已蔚然成风。

      在毛岗村,每个季度村里都会召开道德评议会,由党员、村民代表投票选“十星级文明户”。“能够获得这个荣誉,我们全家都特别开心。”毛岗村“十星级文明户”获奖村民付荣英欣喜地说,“现在全村比着谁家积分多!”

      四组村民尹菊凤数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照顾瘫痪婆婆,两位儿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生活上对尹菊凤也是孝顺有加。“我以善心待公婆、儿媳效仿善待我。”这是尹菊凤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村里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2023年,村里引进小麦新品种“华麦1168”,亩产提高15%,这正是议事会的成果。“先开田头会试种,再开大会推广,大伙儿自己定的方案,执行起来特别顺。”种植大户王长胜回忆说。

      搞好产业奔富,还要远离红线守富。禁毒禁赌会成员王小飞说,过去农闲时有人打牌赌钱,现在都去文化广场跳舞。村里设立“文明乡风监督员”,发现赌博立即劝阻,屡教不改者公示批评。

      “新的村规民约是全体村民共同制定的,一字一句都是结合本村实际而来,是大家智慧的结晶,新村规民约,‘约’出了崭新的村容村貌。”村民杨德科说。

      漫步毛岗村,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郁郁葱葱的绿化带,美不胜收的文化广场,随处可见的小花园;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家家有树,户户有花;道路整洁连村巷,鸟鸣清脆伴花香……如今,该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获评湖北省“绿色示范村”和“全国文明村”。

      “石碑上的老规矩,守的是人心。”张正良轻抚“遵示勒石”碑说,历经百年,这块石碑见证的不仅是村规的演变,更是一个村庄对文明的坚守与传承。

      (本报记者 张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