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大思政”格局,构建覆盖“入学前—在校期—毕业后”的全链条“三段式”育人模式,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育人路径。学院通过“学前引导—在校深耕—跟踪培养”的有机衔接,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性提升,育人成效显著。
学前引导:以情育人 点燃学术理想
在学前培养阶段,学院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活动,激发新生对学术生涯的浓厚兴趣和美好憧憬。
“我给新生写封信”活动,作为学院对新生的首次问候,由院长亲笔撰写《致新生的一封信》,以“学术前辈”视角为学生描绘研究生生活的美好愿景,激发新生对学术探索的向往和憧憬。
“我给新生讲原著”活动,通过开设暑期“精讲精学精练”训练营,邀请专家导读《共产党宣言》、马恩列经典原著等,以生动细致的讲解,让理论“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
“我给新生合张影”与“一封家书”活动,通过入学合影、家书分享等,强化身份认同和家校协同,进一步加深学院与新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在校深耕:四堂联动 锻造核心素养
进入在校培养阶段,学院构建“四堂联动”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与社会实践能力。
“第一课堂”,即人才培养质量三年提升工程。学院通过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与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在“第一课堂”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课堂”,即学术活动大课堂。从“博闻读书会”的深度阅读分享,到“求是论坛”的学术前沿探讨,再到“研究生政治理论宣讲团”的时事热点解析,这些学术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三课堂”,即网络舆论新课堂。学院通过网络平台,开展舆论引导与网络素养教育。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形式,指导学生分析网络信息、正确识别网络信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
“第四课堂”,即社会实践大课堂。学院通过与各高校及临近街道、社区的广泛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实践机会与职业发展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
跟踪培养:终身赋能 护航职业发展
在跟踪培养阶段,学院通过构建师生共谊馆、校友云平台、信息资源库等设施,为毕业生提供了持续的关怀与支持。
师生共谊馆定期举办校友返校日、职业发展讲座等活动,为毕业生与昔日师长、同窗的重逢提供了平台,促进彼此分享成长与收获。
校友云平台汇聚校友资源,为毕业生提供职业发展与交流的机遇。通过这一平台,毕业生能够获取行业资讯、求职信息、职业发展建议等,与校友建立联系,拓展人脉网络。
信息资源库专注提供就业信息与行业动态。通过定期更新招聘信息、举办线上招聘会等方式,学院为毕业生搭建起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同时,学院还邀请行业专家与资深HR为毕业生提供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就业指导服务。
成效与启示:让育人成果“看得见”
近年来,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学生获“挑战杯”红色专项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挑战杯”省级铜奖1项;获“RoboCom机器人开发者大赛CAIR工程竞技赛道全国总决赛”南国北师·伦理辩论竞赛项目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RCEP国际市场开拓策划赛道)总决赛中获国家三等奖1项。学院学生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逐年攀升。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学院毕业生先后涌现出一批在公务员遴选考试中表现优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崭露头角、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青年才俊。
未来,学院将坚持党建引领育人方向,持续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扎实专业素养、卓越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曹胜亮 刘卫民 蔡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