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3月25日 星期二

    【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薛家村,茶田讲了个动人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栗念跃 龙军 禹爱华 《光明日报》( 2025年03月25日 01版)

      【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 

      那是11年前的春天。

      离清明还有好几天,湘鄂两省交界的武陵山就一直被雨雾笼罩着。绵绵雨丝将远山近岭洗得碧绿碧绿,崖畔上映山红开出一束一束火红、荼蘼花吐出一串一串雪白,空气中也弥漫着初春草木萌发那种特有的甜丝丝的味道……

      可是,薛家村的王新法却没有心思欣赏山野的景致,连日来,他走遍了全村所有的地块,越走心情越沉重。

      王新法是湖南省石门县薛家村帮扶干部。而薛家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他面临的困境却又使他欲干不能:

      村里没有平地,面积不大的田块东一片西一片分布在村周围的山坡上。就是这样的地,人均也不足1亩。村里有个习俗,老人去世后,要选风水好的地方安葬。儿孙去世,也要围在祖辈旁下葬。这些风水好的地,占的都是相对平整的地块。

      坟,占了地,也“挡”住了路。前些年,村里想搞旅游,常德一家公司来现场一看,提出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先得把周边300多座坟墓迁出去。可还没等动手,有人不干了,说:“祖坟哪能随便迁?坏了风水、败了子孙怎么办?”还有人放出话来:“敢动我祖坟,我扛把锄头找他去!”

      搞旅游这件事,就这样撂了下来……

      还有一件事,也让王新法难以释怀:

      他来村里的第一天就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1931年,国民党“石门保安团”团长罗效之纠集千余名白狗子进犯石门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贺家台。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红四军所属的十二连和敌人展开白刃战,子弹打完了就用石头作武器。最后有68名战士退至薛家村后的剪刀峡绝壁上。战士誓死不当俘虏,砸烂枪支,高喊“红军万岁”,毅然纵身跳下悬崖。薛家村农会会员冒险收殓了68具红军战士遗骸。在当时的情况下,乡亲们只能匆匆将烈士就地掩埋。

      村里的老人说起这件事,总要一声长叹:烈士为共和国献出宝贵的生命,却一直没有一个像样的公墓……

      这两件事像两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王新法的心头。他在雨中走啊走……

      蓦然,他有了一个想法:先把烈士公墓建起来,通过烈士精神的感召,推动移风易俗,让乡亲们自觉行动起来。

      王新法的想法,得到镇政府和村“两委”的支持。他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一起带头义务劳动,抬石头、劈山地,太阳晒得皮脱了一层又一层。

      他还发动村里的老人讲红军的故事:那壮烈一幕发生后,村民张腊姐在剪刀峡下发现一位重伤的战士。她连忙将战士藏起来,并从家里取来饭食。可惜,这位战士因伤势过重,牺牲了。当时的中共澧县县委副书记、县游击大队政委李光文,也在当日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父子三人一同壮烈牺牲……

      烈士的故事在村里口口相传,每天都有村民加入到义务劳动的队伍中来。88岁的刘伏元阿姨带领全村妇女一针一线给烈士绣红旗,村里的后生们也争先恐后上山帮着抬石头、劈山地。就这样,全村人义务劳动30天,建成了一座烈士公墓。

      自从这座公墓建成后,村民们的观念悄悄发生变化:村里89岁的抗战老兵龚能万重病。在弥留之际,老人要来纸笔,留下遗言:“死后葬在烈士墓附近,多留一块地给后代!”年过八旬、担任过30年村支书的老党员覃事春,也将祖父、父母的坟墓迁到烈士墓附近,与英烈为伴。

      “烈士为咱抛头颅洒热血,咱要过上好日子才能对得起烈士”“多留良田给后代,日子才能越过越好!”“故去的老人能和烈士做邻居,一定也会很高兴……”乡亲们都行动起来了,不到两个月,全村几百号人都同意了将自家祖坟迁到烈士墓旁!

      …………

      今年的清明将至,为走访“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记者冒着潇潇春雨来到了薛家村。

      新任薛家村驻村第一书记易先辉正带着村民在山顶公墓祭奠先烈。

      “这是我们村民养成的习惯。每到春茶采摘的时节,都要上山给烈士报报喜、和‘老村长’唠唠家常。”易先辉告诉记者。

      他所说的“老村长”,就是王新法。8年前,王新法心脏病突发,倒在了薛家村的扶贫一线。

      问起易先辉这些年村里的变化,他指着雨后如洗的群山,自豪地讲了起来——

      村里如今建成了1600多亩生态茶园,其中500多亩都是名优茶。还有了自己的加工企业和品牌。通往山外的路修通了。茶叶不但销到常德,还借助网络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一批批游客慕名而来,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开农家乐、办生态农庄,全村民宿就有几十家。年轻人也纷纷从外地回来了,有的做电商,有的开超市……

      “你问如今村民们的日子怎样?看看农民的住房和门前停放的小车,就明白了!”易先辉指了指前方。

      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山道弯弯,一座座崭新的红色小楼沿着山道蜿蜒,山道两旁的山上绿茶青青、山花烂漫……

      (本报记者 栗念跃 龙军 禹爱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