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18日 星期二

    重庆秀山:老戏新唱传花灯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李宏 本报通讯员 付冲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18日 09版)

      【文化中国行】

      元宵已过一周,立春将满半月。一盏盏喜气洋洋的花灯将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大街小巷、村村寨寨装点得生机勃勃。

      “闹花灯哟!”“嘿,闹花灯哟!”又到周末,秀山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何建勋和隘口镇的“花灯客”来到集市广场。锣钹、唢呐、翁琴齐鸣,大家边跳边唱,整个集市一下子热闹起来。头梳长辫、身穿大襟罗裙的“幺妹子”(花旦)右手摇着绸边花折扇、左手转着花彩巾,在观众的喝彩声中来到表演队伍前唱了起来:“扇子白如雪,撑开半边月;舞起花彩巾,飞起花蝴蝶,欢欢喜喜庆年节……”一位外地观众边鼓掌边感叹:“这花灯太地道啦,唱得好听,跳得也好看!”

      广泛流传于渝、湘、黔交界土家族聚集地的秀山花灯,据传起源于唐宋的宫廷花灯和元代的祭祀歌舞“跳团团”,经历了上千年的演进后成为集民俗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唱跳艺术形式,舞蹈动作超过200个。除吸收外来的音乐成分外,秀山花灯还融合了当地的民歌、山歌、小调、戏曲,形成了《采茶调》《黄杨扁担》等一批广为传唱的秀山花灯调,令秀山花灯更加声名远播。1995年,秀山县凭借秀山花灯获得“中国民间艺术—花灯歌舞之乡”称号。2006年,“秀山花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何建勋说,鼎盛时期,秀山县共有200多支花灯队伍。

      一些“花灯客”还能表演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台花灯”。表演时,几个童子,手持长杆灯笼照亮场地,以示善才童子过程圆满。“赖花子”随即便敏捷地攀上由几张古式“八仙桌”层层相叠搭成的高台旋转唱跳,其动作细腻、表演滑稽,展示出“花灯客”矫捷的身手和娴熟的杂技技巧。

      为更好地传承秀山花灯,秀山县近年来组织编排了“花灯操”在中小学推广,还在职业学院开设了培养年轻“花灯客”的“花灯班”。融入更多现代元素的《送情书》《贡茶寨》《年关宴》等,已经成为新时代秀山花灯戏的代表,其中《年关宴》还受邀参加过全国百戏盛典演出。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李宏 本报通讯员 付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