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29日 星期三

    【新春走基层】守候新生命

    作者:本报记者 崔兴毅 黄小异 《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29日 02版)

      【新春走基层】

      凌晨5时18分,北京协和医院,产妇被推进手术室。

      “这是家里第3个孩子了,我们当地医院说不好生,让转到这里。”一家人守在手术室门口,生怕错过手术室里每一丝动静。

      手术室内,医护人员一边安慰产妇,一边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产科中心副主任医师钟逸锋快速查看了一遍手术器械和新生儿插管、复苏设备,并将喉镜、羊水吸引器等一一摆放好,待麻醉科、儿科医生均已就位,微微点了两下头。

      “35岁,孕38周……”一旁的护士认真核对着产妇信息。

      5时28分,局部麻醉后,钟逸锋与助手开始手术,娴熟操作之余,还时不时与产妇交流着,帮助她缓解紧张的情绪。手术台旁,医生和护士们也跟着忙碌起来,一切都有条不紊。

      5时50分,胎儿的头露出来了!钟逸锋旋即开始了一波操作——为胎儿进行气管插管,正压通气、胃肠减压……随着胎儿身体持续露出,钟逸锋的动作有所舒缓,直至确认情况稳定。

      6时31分,手术结束,产妇情况稳定。看着护士推出来的新生儿,手术室外的家人如释重负,满心欢喜。

      钟逸锋也舒了口气:“患儿有‘先天性膈疝’,必须在分娩时同步进行救治。刚做的就是‘产时手术’,相当于两台手术一起做。类似的疑难危重,在我们这儿很多,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孕妇……”

      话还没说完,钟逸锋的手机响了,电话那头声音急切:“密云医院转诊患者,怀孕30周,急性胎盘早剥!”

      钟逸锋立即冲向另一间手术室——此刻,时钟显示:6时37分。

      只用了6分钟,又一个宝宝呱呱坠地。由于孕周不足,孩子需要送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接受照护。

      “转到这里的产妇,往往还伴有其他病症,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来不及歇息,产科二病房护士长张东颖走出手术室便快步返回病房,她急着整理将要送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母乳。

      母乳袋上几行文字吸引了记者眼球:“你要好好吃奶,加油呀”“妈妈知道你摘了呼吸机,特别棒”……

      “在这儿分娩的妈妈,不少刚生产完就同宝宝分开了,面临着产后的分离焦虑,通过这种‘写信’的方式传递母爱,可以很好地缓解焦虑。”张东颖说。

      “能‘回信’吗?”记者好奇地问。

      “当然了!”张东颖掏出手机,给记者翻看几张戴着VR眼镜的“酷爹照”,“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开展了VR虚拟探视,病房里的妈妈可以通过爸爸的眼睛,实时了解孩子动态。”

      7时28分,清晨的阳光洒在新生儿柔嫩的脸庞上。那一声声清脆的啼哭、一次次有力的蹬腿,似乎都在宣示着生命的活力。

      生命诞生的惊喜时刻,有可能伴着不可预知的困难和危险——这也是产科医护人员此刻守候的理由。

      “这几年生育支持政策越来越多,我们上个月的接生量又超过了以往的月均分娩量。”张东颖感慨道,“孩子的新生,许下的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是生机代代相传!”

      忙活了一早上,这群连走路都带着风的产科医护人员,终于可以趁着产妇们都还安稳的空档吃口早饭。钟逸锋嘴里嚼着饭菜,心里却惦记着另一位待产患者,“可能就在今晚分娩”。

      这个春节,他们再一次把和亲人的团聚化为对产妇的守护……

      (本报记者 崔兴毅 黄小异)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