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者说】
一直以来,县域医疗机构是我国五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占全国将近三分之一的卫生人力资源,提供了全国一半以上的诊疗服务量,守护着广大居民的健康。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是落实“以基层为重点”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重大举措,是让人民群众更方便、安全地在基层看病的前提,也是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有效抓手。进一步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上下贯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一方面要“接地线”,进一步建立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和基层机构之间高效的合作关系和交流机制,切实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更好地下沉,特别是医务人员要能够长期地派驻到基层。另一方面要“通天线”,县级医疗机构还要注重与国家区域医学中心或其他上级医院的联系,利用“支援”“帮扶”等多种形式,尤其是保障与加强县域内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能力。同时,统筹建立县域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中心,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应规范成员单位服务行为和流程,畅通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人员、技术、服务、用药衔接,实现目录统一、资源自由流动,不断提升县域和基层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在基层能够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强化能力,切实兜牢基层服务网底。从县域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的实际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来看,当前县域医疗服务的重点应放在慢性疾病治疗、重大疫情应对、妇幼卫生以及中医药服务等方面,应重点补强全科(慢性病诊治)、儿科、呼吸科、口腔科、中医科、康复科建设。立足满足群众就近就便看病就医的需求,强化人员、技术、管理帮扶,采取多种形式,比如通过开展科室共建、临床带教、建立常态化的联合门诊、联合病房、远程协同会诊、设立专家工作室、特色(专科)门诊等方式,实现县域内医疗资源供需匹配。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资源下沉、赋能基层、提升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建立完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为基层提供远程会诊服务,整合配置资源,实现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向社区和乡村基层延伸覆盖。推进医学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在基层的应用,通过辅助诊疗系统,为基层全科医生、乡村医生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决策支持,提高基层机构电子病历规范化水平和诊疗服务的质量。加强数据互通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各地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系统,推进县域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心电诊断等资源共享中心的建设,更好地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围绕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与均衡布局,进一步优化完善基层机构建设和设备配备的标准,指导各地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诊疗等辅助性决策及检查检验设备配备和更新,结合实际需要加强数字影像、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CT等设备和救护车的配备,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实力。
多措并举,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普遍面临“增量不足,存量有限”的人才瓶颈问题。可充分利用综合医院的学科优势和卫生人才队伍培训平台,通过师带徒、跟岗跟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视频教学等方式,不断提升基层的诊疗水平,特别是针对一些薄弱环节,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实用技能培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持续实施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重点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呼吸道传染病以及儿科的诊疗服务能力和健康管理能力。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卫生机构对口支援、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城市医师晋升前下基层服务、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引导人才合理流动,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此外,应持续推进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医学教育体系建设,扩大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的招生规模,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并落实编制保障政策,支持大学生村医考取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部门联动,持续完善支持保障政策。进一步提高“三医”协同治理能力,强化组织推动和分类指导政策支持。督促落实各级政府的投入保障责任。在巩固县医院综合能力建设积极成果、持续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的基础上,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形成合力。促进医保政策协同发力,在科学设计县域医院支付方式改革基础上,探索推进县域医共体打包付费方式,完善公益性导向的机制设计,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切实推动适合县域医疗服务特点的保障政策优化。优化人事薪酬管理制度,加强监测评估和宣传引导,加强服务质量的控制标准,强化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确保医疗卫生事业在“强县域、强基层”的方向上稳健发展,让群众在基层获得更多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作者:郝晓宁,系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健康经济与保障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