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13日 星期一

    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德治文化的作用

    作者:邱少晖 张红飞 《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13日 06版)

      【学思践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也是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精神源泉。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来到安庆桐城市六尺巷,了解六尺巷历史及其传承,听取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介绍。他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社会治理中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充分发挥德治文化的作用。

      德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在很早就形成了独特的德治传统。西周时期,“敬天保民”的理念就已形成,体现在法律上,就是明德慎罚的原则。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德治提升到更高位置,“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并在司法上提出了“无讼是求”的主张。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儒家化的洗礼,《唐律疏议》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宗旨,“德主刑辅”成为中华法系的基本底色并为后世所传承,宋以后更是主导着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的制定。整体而言,传统德治相信人心和教化的力量,认为有德者的表率与教化能使人向善;古代法律也因其浓厚的道德性而具有劝善功能,德法互为表里,共同作用而达成善治。

      相较而言,法治的作用空间主要在“惩恶于已然”,德治则以“禁恶于未然”为旨趣,具有源头治理的指向。这一指向作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德治为社会善治创造良好人文环境。“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德治以道德自觉形成内心律令,并以羞耻感等为媒介促成个人行为边界的养成。另一方面,德治构筑社会治理的文化基础。当前,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人民群众在精神层面上的需要日趋多样化;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乡村社会出现新变化,而新社区文化的建构还未完全成型。在此背景下,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亟须发挥德治文化的作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弘扬德治文化的崇德向善精神。德治文化以提升个人修养为逻辑起点,强调遵循净化内心、克己复礼、以德化人的逻辑进路,并以“心灵秩序”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净化内心,就要从倡导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领域的礼让文化做起,形成事事懂得礼让道理、处处彰显和谐精神的社会良善治理氛围。尤其要从家庭教育入手,讲好传统礼让故事,让礼让家风代代相传。同时,还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克己复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中国古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为传统社会关系维系和社会秩序维护提供了本源性支撑。运用到现代社会治理,就是要将“礼让”“和为贵”理念注入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筑牢群众自律根基,让干事创业、为人处世有尺可依、进退有据。

      激活德治文化的社会作用机制。传统德治文化调节社会秩序的作用机制,一个重要方面是熟人间的舆论制约,这一作用的发挥,建立于乡土中国的熟人社会基础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当前我国乡村已进入半熟人社会,城市进入到陌生化社会。适当缩小自治单元规模,将“陌生人社区”打造为“熟人社区”,是德治文化调整社会秩序的一条有效路径。目前,各地推行的村(居)民说事制度,就是这一路径的典型实践形态。不少村庄以自然村、村民小组为基础成立村民说事会,自然村、村民小组因集体土地的利益关联以及因曾经的生产生活和人情往来易形成共同体;城市社区则以小区、楼栋为单元建立居民说事组织,通过共同参与公共事务消除隔阂。以说事场景的反复适用扎牢群众自治之根,有利于提高村民社会关联度,提升村民的一致行动能力,进而有效增强群众自我管理效能。

      解码德治文化的调解纠纷功能。在调解纠纷的场合,德治文化强调以调解为重心、以社会力量为依托、以自治规则为依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当前,许多党员干部、道德楷模广泛参与基层调解工作,并在调解过程中普遍融入情理与常识,体现了传统德治文化在当代解纷止争中的生命力。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发挥德治文化在纠纷调解过程中的作用,应打通条块分隔、部门壁垒,打造集行业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诉讼等为一体的一站式解纷平台,夯实德法共治之基;在村居、镇街、县域等领域全面铺开解纷力量,构建情理法相融合的调解格局,将调解机制融入社会治理的源头、过程与终端,综合运用自治规则、德治规则与法治规则,以调促和,实现纠纷的彻底化解,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作者:邱少晖、张红飞,分别系安庆师范大学六尺巷和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安庆师范大学党委常委、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