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的生物 多彩的世界】
深冬,在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甘家湖保护区”),雪花窸窸窣窣地飘落,无垠的沙海被装扮得银装素裹。放眼望去,一棵棵白梭梭、胡杨树,一簇簇红柳、铃铛刺,傲然挺立在荒漠上,千姿百态,宛如一幅水墨画。
“快看,这小小的是野兔的脚印,这个桃心形的是鹅喉羚的……”郭联合兴奋地给记者指了指。只见雪地里有几行深深浅浅、大小不一的脚印,快被雪花掩盖了踪迹。
“现在野生动物多得很。昨天中午,有五六头马鹿在路边悠闲散步,也不怕人。”郭联合打开了话匣子。
甘家湖保护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缘。今年51岁的郭联合,是甘家湖保护区管理局精河管理分局五道泉中心管护站的一名护林员。他身后,是一片深秋时种下的白梭梭苗。“别看现在这些苗快干枯了,它们顽强得很。等开春雪化了,又能生意盎然。”郭联合说。
甘家湖保护区总面积82万亩,有沙漠、戈壁、草原、林地、沼泽、湖泊、河流……地貌类型齐全,生态系统多样。这里生长着以荒漠树种梭梭、白梭梭和胡杨为主的植被,是亚洲最大的白梭梭林所在地。
“白梭梭与梭梭属同一科,但也有区别。白梭梭叶片是三角形,尖端有芒刺,梭梭叶宽,没有芒刺。”在甘家湖保护区管理局乌苏管理分局三排中心管理站的展览室,分局宣传培训科科长黑扎提·吐尔逊向记者介绍,白梭梭林是在干旱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森林类型。白梭梭抗干旱、抗严寒、耐盐碱,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植物。
“白梭梭根系很发达,主根一般深达两米多,最深的能达四五米以下的地下水层,水平分布可至10米以外。白梭梭的种子一般只能存活几个小时,但只要得到水分滋养,两三个小时就能生根发芽。”黑扎提说道。
走进茫茫雪地,只见一株株白梭梭高矮不一,普遍显得很“干瘦”。灰白色的树皮,摸上去有些光滑。“一棵两米高的白梭梭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才能长成。一旦被破坏,重新恢复非常困难。”黑扎提说。
甘家湖保护区位于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西缘,西北面就是著名的阿拉山口——我国四大风口之一,这是新疆北部冷湿空气入侵的重要入口。大风卷起的沙尘,会危及乌苏、奎屯和石河子、乌鲁木齐等城市。作为绿洲边缘阻挡风沙侵袭的天然屏障,甘家湖保护区就是天山北坡城市群的“生命保护线”。
历史上,甘家湖保护区内不乏乱捕滥猎、盗砍盗伐现象,周边的梭梭林向中心萎缩了20~30公里。近年来,通过实施森林抚育、退牧还湿项目和禁止砍伐捕杀等举措,甘家湖荒漠生态得到有效保护。
“甘家湖保护区划分为3个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这就好比一个鸡蛋,蛋黄相当于核心区,蛋清相当于缓冲区,蛋壳相当于实验区,会分别施以不同强度的保护措施。”甘家湖保护区管理局党支部书记、副局长郝团军形象地说道。
保护区附近的天鹅湖湿地,以前芦苇茂盛,是造纸厂的原料供应地。后来芦苇被全面禁止收割,生态补水也让这里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每到春秋两季,天鹅湖湿地就成了水鸟的乐园,疣鼻天鹅、赤麻鸭等多种水鸟汇集于此,十分壮观。
保护区内,偶能见到牧民们的“冬窝子”,牛羊骆驼等散落附近。“随着牧民定居工程和退牧还湿工程实施,大部分牧民已迁出,目前还有100余户农牧民居住在这里。”乌苏管理分局局长牛义强说,如今农牧民们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他们成为义务护林员,一有点“风吹草动”就会第一时间上报。
站在沙丘上,58岁的精河分局叶可夏管护站站长李贞亮和同事们拿出无人机,操作柄轻轻一按,无人机就飞向了空中。“无人机巡护来回一趟40分钟,巡护半径10公里,人员难以到达的地方、视野盲区,无人机都能到达!”
以前,保护区内缺水少电,没有网络信号。如今,所有管护站都实现了视频智能监控全覆盖。防火设施也不断完善,组建了专业森林消防应急分队,安装了高空云盘,用上了无人机,修建了瞭望塔,基本实现现代化智慧护林。
目前,甘家湖保护区植被覆盖率达67.41%,濒危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增加。近日,北京林业大学研究团队推出了甘家湖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报告显示,甘家湖保护区现有维管束植物220种、脊椎动物241种,分布着黑鹳、波斑鸨、丛林猫、狼、赤狐、马鹿、鹅喉羚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本报记者 赵明昊 靳昊 孙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