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12日 星期日

    创刊以来,光明日报始终是知识分子的暖心知己——

    【我与光明日报】创新求变 以文化人

    作者:王治平 《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12日 01版)

      【我与光明日报】

      在我的家乡宁夏南部山区和毗邻的甘肃陇东一带,常用“联手”一词来形容如知己、闺蜜一般,非同寻常的密切关系。从初识光明日报至今,已有40余载。一路走来,光明日报之于我,就堪称不折不扣的“联手”。

      1978年6月,我初中毕业回家后,队长分派我与另外一名社员,看护生产队即将成熟的大豆。一天下午,就在我百无聊赖,期盼太阳落山赶紧回家时,邻村一位上县里赶集归来的老者,腋下夹一捆报纸,到我的“蚂蚱庵”讨水喝。

      我问:“能不能把您的报纸送我几张?”老者爽快答应!令我万万料想不到的是,老人送我的一沓报纸里,竟然有当年5月11日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光明日报》。

      以一个十四五岁懵懂少年的认知水平,虽然尚不能完全理解这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光芒文字背后深邃的政治意蕴,但我依然能感受到坚冰即将消融,春天近在咫尺的气息。从这一刻起,我牢牢记住了“光明日报”这个响亮的名字。

      两年后,走进六盘山下成立不久的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在校图书馆,我成了《光明日报》的忠实读者。依稀记得,那时的《光明日报》只有4个版面。除了《东风》副刊等,我还格外关注中华书局、上海辞书等知名出版社的出版信息。书架上,萧涤非、程千帆等主持编撰的《唐诗鉴赏辞典》、游国恩主编的《离骚纂义》等好书,都是通过这一媒介了解后购买的。

      此后几十年间,不管工作岗位如何变化,阅读《光明日报》都是我人生的极大乐趣。20世纪90年代前,收集报纸材料,主要靠手工抄写和剪贴。至今我还精心保存着粘贴有《光明日报》文章的十几个蓝色笔记本,它们勒口泛黄,摞起来尺余高。每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翻阅浏览这些充满历史气息的本子和题材各异的文章,总觉得冯友兰、王朝闻、艾青、谭其骧、季羡林、启功、程千帆、黄苗子等先生并没有远离我们,依然勤勉耕耘在自己的文化艺术高地上;而白发已悄悄爬满双鬓的自己,则还是那个对他们的学术和创作仰慕之至、稚气青涩的愣头小伙。

      我始终认为,秉持高贵人文精神,弘扬主旋律,引领先进文化方向,顺应时代呼唤,创新求变,以文化人,是光明日报赢得一代代知识分子关注和倾心的主要因素。

      2022年春天,聚焦“三农”,光明日报刊发系列评论文章,以《春光排闼而来,且潜心耕耘吧!》《春山萋萋可望,但躬身稼穑去!》《熙熙春和景明,当乘惠风助农桑!》为标题,以抒情诗一般的语言,对中央一号文件进行解读,完美诠释了什么叫诗意摇曳的土地,何谓希望的田野。我还注意到,近年来光明日报闪亮推出了《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烟火人间》《中国好手艺》《学术争鸣》《光明学人》等栏目和版面。潜心研读之余,我多次在机关读书分享会上,由衷感慨:“原来好文章还可以这样撰写!”

      怀揣美好情愫,有必要说说自己在光明日报刊发文章过程中收获的那份感动。缘于关注地方历史文化,对守望精神家园的实践感受,2022年7月15日、2023年2月3日,我相继在《光明日报》刊发了《远方飘来书卷香》《古柳醴泉情依依》两篇纪实散文。但令我深为感动的是,光明日报的编辑将“敬业”一词诠释得如此完美:《古柳醴泉情依依》一文见报前一日,当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提出两处文字修改和插图意见后,版面编辑一丝不苟做了更改。如此责任心与“神速度”,令我印象深刻!

      光明日报是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嘱托,更是时代的深情呼唤。有这样襟怀高远的暖心“联手”相伴,前行长路上,我注定既不空虚,也不孤寂!

      (作者:王治平,系宁夏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特邀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