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心笺】
1522公斤!小麦玉米周年亩产破1.5吨!较河北曲周县平均亩产增产42%,增效40%,减排46%,节水30%!当千亩田间的数字精确算出,那一刻,汗水与欢笑交织在一起。这些数字不仅是纸面上的成就,更是几年来我和小伙伴们辛勤耕耘的见证。
在1000亩瘠薄、轻度盐渍化中低产田上实现“绿色吨半粮”的目标,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虽然我们在一二百亩的大田中取得了成功,但千亩粮田所要考虑的问题并不只是成倍的增长。种植密度如何匹配?灌溉如何精准调控?踌躇满志的我们,也会在深夜里不自觉地问自己:是否真正能做到?有没有更多的支持力量出现?
这样的期待很快有了回应。在张福锁院士带领下,我们申报了学校有组织紧密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华北平原绿色超吨粮技术体系创新与应用”。这个项目凝聚了土、肥、水、种、管等多学科专家力量,组建了一支攻关团队,还提供了农机和灌溉等设备支持,提高了技术到位率,破解创建“绿色吨半粮”的技术难题,我们的信心倍增,干劲更足!
在这片田地上,灌溉尤为重要,却让我们尝尽了苦涩。最初,我们使用实验站农机库的老旧卷盘喷管进行灌溉,结果灌溉量满足不了,导致小麦减产。而到了玉米季,没想到降雨量也一直没有跟上。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们研究后决定采用浅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较普通技术相比灌溉效率提升了,成本也降低了。望着田间小麦焕发的勃勃生机,大家很是激动。
“绿色吨半粮”目标的实现,不仅得益于我们的坚持与干劲,更得益于多方力量的支持。曲周县在土地资源、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保障,中国农业大学通过有组织科研与企业基金提供资金支持,曲周科技小院则发挥人才与技术优势,推动科研攻关、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这些帮助让我更加心无旁骛,全力开展农业科技攻关。
如今,这片田野已深深扎根在我的心中,既是我的梦想起点,也是我成长的沃土。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一步推动“绿色吨半粮”发展,用行动回馈这片承载我梦想的土地。
(本报记者杨桐彤、任欢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