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遗珍】
新年有喜庆,“村秀”秀潮流。五指山山脚下,欢声笑语,一场民族时装“村秀”迎新专场正在举行。T台上,模特身着黎锦等制成的衣物,将黎族传统织锦工艺与现代时尚剪裁完美融合;T台下,观众的惊叹声和掌声不绝于耳。
本土黎锦服饰设计师刘志锐为这场“村秀”带来了“紫气东升”“江山锦瑟”两个系列服饰作品。他说:“这些作品融合了非遗传统元素,也贴合时尚设计,彰显了我们本土设计师想把民族服饰带到更大舞台的决心与信心。”
2024年12月5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让海南黎锦步入了人类非遗的殿堂,也意味着该项目经过保护、发展壮大,存续力不断增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海南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和其他生活用品所使用的传统手工技艺,其代表性产品称为“黎锦”,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国棉纺织历史的“活化石”。
黎族本民族没有文字,黎锦承载着海南黎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黎族妇女自幼师从母辈,学习纺纱、染色、织造和刺绣等纺织技艺。尽管无书籍图册记载,历代的黎族妇女却能凭丰富的想象力对传统样式再设计,创造了如今人们所见的绚丽华服。
黎锦的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主要以人物、动物、植物图案为主,经典图案为“大力神纹”。这些丰富的图案记录着黎族历史、文化传奇、民俗习惯等内容。
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该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海南掌握黎锦技艺的人数已不足1000人,且多为年过七旬的老人,这项技艺的传承陷入危机,濒临灭绝。
经过15年的保护传承,黎锦传承人至今已发展至2万多人。36家黎锦企业、工坊、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组成了黎锦产业联盟,黎锦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产品远销海内外。同时海南还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研培计划”等活动,在全省100多所中小学开展了黎锦技艺实践课。乐东、陵水、昌江、保亭、琼中、白沙等地建成5个300平方米的黎锦技艺传习馆和16个传承村。这一系列保护成效,既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成功“转名录”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世界贡献了非遗保护的“中国方案”。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成功“转名录”的消息公布后,黎锦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欣喜万分。她13岁开始跟母亲学习黎锦技艺,长期致力于黎锦技艺传承发展工作,培养了上千名学员,还不止一次带着黎锦赴国外展演。她说:“现在喜欢黎锦的人越来越多,我相信黎锦传承会走得更远。”
(本报记者 王晓樱 陈怡)
(图片均由海南省旅文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