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江苏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深入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改革,顺应国内外创业教育发展趋势,江苏科技大学致力于构建层次化、系统化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2024年10月,江苏科技大学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中获国家级赛事4金6银1铜的好成绩,其中高教主赛道金奖数位居全国第6名,在“双非”院校中位列第1名。
近年来,江苏科技大学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四创融合”课程建设,将思政、专业、科研和产业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力推动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构建“思创融合”课程体系
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江苏科技大学校内多部门联动,以“新农科”为技术支撑,围绕学校蚕桑特色学科,组织学生团体积极开展服务“产业振兴双创”实践活动,“双创”学院每年定向资助10支师生团队开展思创融合的实践课程建设。先后服务广西、四川、云南等8省区市开展蚕桑产业振兴,并获得大赛红旅赛道创意组金奖。2016年9月,江苏科技大学长江江豚保护团队积极响应国家长江大保护号召,开启长江江豚和长江生态的科学普及、科学研究、生态补偿、政策推动工作,并荣获大赛红旅赛道公益组金奖,同时,依托此项目,学校于2021年开设了“长江豚类与长江生物多样性”课程,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提升学生助力国家绿色发展的使命感,实现专业知识、创新创业知识、生态环保价值入脑入心。该课程受到中央媒体专题报道,目前已被评为江苏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探索贯通培养新思路
江苏科技大学依托“船舶、海洋、蚕桑”特色优势学科,实行“实验实训—大创计划—学科竞赛—毕业设计”全链条贯通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于2022年在各专业大力推进“专创融合”示范课程建设,动态调整课程的建设要求,实现所有学院均建设有1门“专创融合”示范课程,围绕“课程选择与定位、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与评价”等方面持续推进课程改革。同时,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和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优化课程结构,带领学生深入实验室、下船厂和蚕桑基地等开展课程教学,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实践教育,做到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结合。在学校中建成一批成效好且模式可推广的“专创融合”示范课程,“地平天成——大型豪华邮轮智能矫平开拓者”项目获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金奖。
构建“科创融合”课程体系
不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江苏科技大学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学校每年开展100余项教师科研项目转化的“‘科创’融合实验项目”,优化学校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将科研成果融入第一课堂,促进科教融汇。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中的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融入实验教学中,增强实验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前沿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学校通过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鼓励学生尽早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每年投入百万余元资助近1000项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创项目”。同时,学校定期举办“创业讲堂”“创业沙龙”“双创文化月”“双创集训营”等创业训练和实践类活动,聘请创业导师,开展创业培训,培养学生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构建“产创融合”课程体系
增强协同育人质量
多年来,江苏科技大学培养了一大批献身国防、扎根船舶的行业精英、技术骨干,被誉为“造船工程师的摇篮”。学校坚持把产教融合作为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与江南造船、外高桥等企业共同建设产教融合性课程,不断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以需求导向、面向产业应用的案例式、项目化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改革;同时将培养方案与行业标准相结合,重构教学评价指标和办法,确保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持续探索“产—教—创”人才培养体系。2024年以来,学校获批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1个,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4门、校级立项产创融合课程10余门,相继获省级重点产业学院、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等。
江苏科技大学通过构建“四创融合”人才培养“双创”课程体系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荣获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全国100家)、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近4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10金16银8铜;荣获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优秀组织奖,是江苏省第二所获此殊荣的地方高校。
面向未来,江苏科技大学将持续推进“四创融合”人才培养“双创”课程体系建设,为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提供人才支撑。
(任南 陆鸿飞 田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