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全国水利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多年来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以西部职教基地建设为契机,主动寻求乡村振兴与职业院校发展的结合点,整合校内平台、教学、师资、后勤资源和行业、企业、政府、专家资源,形成实践有机链条,成功构建了“三化递进、三方协同、内外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全力培养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化递进”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需要实践型人才,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社区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校积极打造生态校园,采取“三化递进”的策略,成功为学生打通实践训练关键节点,形成“双创”训练的有机链条。
技能训练,完成“技术化”积淀。在技能训练阶段,学校注重提升学生的创业认知和技能,帮助他们将创新创业的“火花”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学校全天错峰开放全部实训工位,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同时开发“双创”模拟训练平台,通过虚拟环境让学生体验创业的全过程。与国家电投狮子滩水电站等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了15个“双创”实践基地。基地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双创”发展生态,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实战演练,完成“商品化”进阶。在实战演练阶段,学校注重将学生的创业项目推向市场,实现创业项目“商品化”进阶。学校以创业协会为主体,深挖行业企业资源,广泛开展需求发布、接单、过程管理等企业调研和科研服务。同时,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组建了生态与园林景观、信息技术等多个科创团队,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完成技术成果转化。
项目孵化,完成“市场化”转化。学校在项目孵化阶段,注重引入企业资源,共同开展创业项目孵化工作。依托西部水利水电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双创”平台及全国水利职教集团等优质资源,加大资金、技术、设备等投入力度,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一起助力项目孵化。学校成功打造了“护锂周全”等一批优秀的“双创”项目,并推动“润泽纯净水”“京开贸易”等项目走向市场,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丰富创业经验的同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将4700㎡的创业孵化园进行升级改造,打造集成式“双创”服务平台。
“三方协同” 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空间
学校大力推动校、企、地“三方协同”,深度合作共建共享育人资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校际协同共建教育资源。学校与重庆大学、重庆三峡学院及万学教育等机构共建高校“双创”教育研究组,联合开展“双创”课题研究,协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整合各校优质师资力量和课程内容,联合打造“金师金课”项目,实现师资共建、课程同步,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成长环境。同时,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发了多个具有市场潜力的创业项目,其中巴山老坛大学生创业项目在中国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获得“乡村振兴奖”。
校企协同共享智力技术。学校与中水三立等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校,共同完善“双创”在线教学资源库,推出CVC线上特训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特邀企业顶尖人才及高级工程师担任高校兼职“双创”导师,推动全校专职教师全员取得创业导师资格证,全面优化“双创”导师团队结构。
校地协同共促产业发展。学校长期对口支援彭水县建设,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产业和涉水助农等项目的扶持政策,共同开展项目孵化和技术转化,成功打造“苗妹香香”等创业项目12个。其中“苗妹香香”项目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孵化的乡村振兴特色项目,以实现校企地深度融合、乡村振兴为建设目标,以绿色、优质、有机稻米作为主要生产经营内容,以打造产业链、服务链和信息链为重要抓手,全力开展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建设,实施“公司+基地+农户”乡村振兴帮扶模式,在长期的努力下实现了项目、村民和地方共赢的预期目标。该模式的实施助力当地村民增收,带动了彭水县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创新创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依托成渝两地“双创”导师联盟和永川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学校定期开展“创客沙龙”在线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行业趋势和市场需求,提升创业就业能力。
“内外融合” 助推毕业生更加充分和高质量就业
职业教育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核心使命在于破解学生“就业难”、化解企业“用工荒”。学校坚持“内外融合”战略,深度挖掘并高效整合行业、学校、企业等多维度优势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个人成长、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实现人才有效供给。
整合校内资源提升就业创业竞争力。近3年来,学校精心遴选并培育了超过1000个“双创”团队,同时全面开放校内实践平台,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深度融入创业实践活动中,实现了实践活动的全覆盖。这些实践活动内容丰富,涵盖了市场调研、产品策划、营销推广等多个关键环节,旨在全方位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践锻炼,学生的组织策划、管理执行、公关交际等核心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主动创业就业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明显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整合行业资源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学校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创导师联盟”“市青创会”等重量级“双创”平台,主动对接行业优质资源,成功与96家知名创业实践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更广阔的就业创业机会。这些实践单位涵盖了各专业领域,很多在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提前签约,实现“毕业即就业”。
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带动就业创业。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成功孵化了“小城故事”等25个具有市场潜力的创业项目,并提供了1200余个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实习实践岗位。这些项目和岗位帮助参与者积累了宝贵的行业经验,有效提升了其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具备实战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连续3年超过96%,专业相关度达80%,通过项目培育、实施,引导全体学生结合自我发展,积极融入国家和社会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投身于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多元化的人才支撑保障。
(作者:徐伟 郑伦川 石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