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报道】
光明日报编辑部:
这些天,读了贵报刊登的《扎根西部,新时代学子这样选择!》一文后,胸中涌动着强烈的共鸣。
的确,“孔雀东南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家在西北的学子的愿望。对于生在陇原、学在兰大、干在青海的我而言,看到如今“俊才西部栖”的新景,心中怎能不感慨、不动容?!
从小在西北长大,我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壮美与沧桑,也感受着高原厚土的坚韧与智慧,这里的山峰河流、草原大漠,都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然而,真正下定决心留在西部,是受到我的硕士生导师王君副教授的影响。
王老师是甘肃会宁人,他时常对我们讲起自己的求学经历。那时候条件艰苦,他的很多大学同学毕业后都离开西部去了心中的“一线城市”成就事业,但他留在了甘肃。他对我们说:“西北是还不发达,但如果大家都离开,那我们的家乡哪还能有发达起来的可能?”
的确,胸中若有凌云志,人生何处不青山?于是,我决心像导师一样,坚定地留下来。
2023年1月,我成为一名选调生,开始了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阿什努乡赛什库村的驻村生活。
赛什库村是典型的脑山地区,从县城到村里,要走一段漫长的盘山路,一边是悬崖深谷,一边是峭壁巉岩,每走一步,都心惊肉跳。初来乍到,环境不熟、语言不通、习俗不同……一个又一个难题摆在面前。怎么克服?我下定决心:尽快转变学生思维,扎扎实实融入群众。
用真心换真情,我们一次次入户走访,坐在老乡炕头话家常、讲政策,因地制宜发展村集体产业,为孤残儿童联系社会资助……村子一天天变好,村民们也打心底里认可了我们这些外来的“娃娃干部”。
最让我感动的是2024年春节期间,村里一位藏族小姑娘提着满满一兜子家乡特产红洋芋,专程来西宁找我。她说,想登门给我拜个年,也想对经我们联系常年资助她的那对深圳夫妇说声“谢谢”。我帮她拨通了视频电话,一声声发自内心的感谢,一句句情真意切的叮咛,屏幕两端热烈的情感让我瞬间红了眼眶……
在青藏高原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待在这儿就是做奉献。”高海拔、高纬度,艰苦的自然环境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不小挑战,失眠、头疼是常有的事。然而,每当我感到苦累、心生抱怨,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那个藏族小姑娘的笑脸。
西部需要我们,真真的!
青海省委办公厅(省接待办公室)选调生,兰州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2022届硕士毕业生 石兴旺
读者来信邮箱:gmrbzg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