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火、发射、升空!前不久,在山东省附近海域,由烟台市海阳市总装出厂的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四运载火箭,搭乘“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顺利将天启星座04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东方航天港,我国唯一既能进行生产制造又具备发射条件的海上发射母港,截至目前,已成功保障我国海上发射任务14次,累计发射卫星79颗,海上发射流程逐步标准化。
“‘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东方航天港以运载火箭海上发射为牵引,将众多项目、资源、要素都集聚到一个产业链条上,形成了在商业航天领域的独特发展优势。”东方航天港集团副总经理张华介绍,这得益于海阳抢抓海上发射机遇,深耕产业链条,通过产业创新持续释放的产业倍增效应。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烟台考察时强调,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有这么一股劲,要有这样的坚定信念和追求,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突破。
日前,本报记者与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的专家学者组成调研组,深入烟台基层一线,感受持续澎湃的创新动能,探寻烟台市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自主创新从“替补”到“主攻”
走进位于烟台市福山区的山东凯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自动化设备正在运转,低压注塑材料陆续下线。在一旁的低压注塑工程实验室——凯恩研发实验室,科研人员正有条不紊地操作着仪器,对新研发的材料分子结构进行解析。
低压注塑工艺,是用很低的注塑压力将注塑材料注入模具并快速固化成型的工艺方法。相较于传统高压注塑封装或树脂灌封工艺,它周期短、用料省,可实现10秒定型。
“5G基站线束密封材料对于材料的性能要求极其严格。曾经,国际竞品垄断市场几十年,一家客户最初只是谨慎地把凯恩作为预防国外断供的‘替补队员’。前不久,这一客户对产品提出了耐更低温度、耐更强紫外线等要求,海外竞品公司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得到消息后,我们团队迎难而上,希望拿下这一项目,打破国外垄断。”山东凯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服务中心总监张兴隆回忆道。
在首席科学家的带领下,公司组建专项攻关小组,从材料原理、配方设计到工艺开发、原材料研发、产品应用测试,各环节齐头并进,多管齐下进行攻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攻关小组在经过近百次实验失败后,最终成功研制出一款性能卓越、独具特色的低压注塑材料——KY8846。
“经过测试,KY8846的耐低温参数达零下65摄氏度,远超竞品零下50摄氏度的水平!”张兴隆说,该产品在不添加任何耐紫外线助剂的情况下,仅凭对分子结构的调整,便实现耐紫外线性能的显著提升,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8年时间,51项发明专利,完成国家强基工程项目,成为低压注塑聚酰胺材料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凯恩研发实验室持续攻克“卡脖子”技术,推动产业化成果落地。
近年来,烟台各行业、各领域牢牢抓住自主创新这条生命线,攻坚克难,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多点突破。
经略海洋,一直是烟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随着全球汽车贸易增长,汽车企业对汽车运输船的需求在持续上升。烟台中集来福士集团把握市场机遇,在龙口基地布局了专业的汽车运输船生产线,2024年已成功交付7艘汽车运输船。
2024年11月底,在中集来福士龙口建造基地,“比亚迪常州号”汽车运输船在拖轮的协助下离港。该船总长199.9米,装载量为7000车。
“我们将继续加强绿色低碳航运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为全球减排与绿色运输提供支持,进一步提升我国‘国车自运’的能力,助力国产新能源汽车加速出海。”烟台中集来福士集团副总裁李明高说。
除了海洋相关产业,烟台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上,也在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烟台全力建设总投资7000亿元的核电、风电、光伏、LNG四大千万级清洁能源基地,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其目标是2024年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400万千瓦,2035年突破6000万千瓦;
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全面投用蓝色药谷生命岛,加快国药医药、东海生命科学产业园建设,落地生产石药百克一类新药“津立泰”;
航空航天产业全面布局东方航天港、空天海战略装备智造城、卫星互联网产业园三大载体,创出我国海上发射、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一站式海上发射、近岸海上发射等“多个首次”……
近年来,烟台市聚焦重点产业和重点产业链领域,深入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集中优势资源攻克重大技术难题,向技术难关发起一场场“攻坚战”。2024年,烟台市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71项、资助资金4203.8万元,项目数量和获批经费分别占全省的7.85%和7.28%。
招才引智以“科研”带“科创”
2024年9月,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青年教师王一庆在二维材料氧化石墨烯质子膜领域取得重要研究突破,并在化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发表了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在氧化石墨烯质子膜的电化学还原反应中存在质子主导的三个三相界面(3-3PI)。基于发现的3-3PI界面模型,他提出了使用简单的三电极装置结合膜表面的实时成像识别和量化氧化石墨烯质子膜质子传输通道的方法。
这一成果获得了山东省海外科技人才和烟台大学博士启动基金等项目的支持,是王一庆入职烟台大学两年后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2022年,我从柏林自由大学博士毕业后,被烟台的人才政策和烟台大学良好的科研环境吸引,并选择了在这里扎根。”王一庆说。
近年来,烟台大学倾力优化人才环境,构建完备的教职工荣誉体系,在资源配置、职务晋升、薪酬待遇等方面扎实保障高水平人才成长。如今,烟台大学已形成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国家级人才领衔,泰山学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部级人才为中坚,青年英才活力竞相迸发的人才队伍格局,为推动烟台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塑造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强劲动力。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烟台大学,选择烟台。2024年12月6日,在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烟台大学“博士直通车”清华大学站的现场,清华学子们纷纷咨询着烟台大学的岗位需求和人才政策。
“我了解到烟台大学和烟台市优厚的人才政策,希望未来可以在烟台大学发光发热!”经过详细了解,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史冰容已有入职烟台大学的意向。
人才集聚后,如何使高校这个基础研究、重大科技突破的主力军和企业这个创新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
烟台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打造一体化平台,以人才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优化配置各类资源,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远洋渔船深度战略合作”“海岛保护与海岸带生态修复”“高气压载人装备研发战略合作”等揭榜挂帅项目签约,签约金额达亿元;“共建海洋岩土工程技术烟台工程研究中心”“深海铺缆工程船型开发和应用”“伺服液压系统工业设计方案”等项目达成合作意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24年8月的这次签约是烟台市芝罘区海洋工程产业“四链”融合发展的又一创新举措,持续推动校地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开展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交流合作。
近年来,芝罘区积极探索搭建校地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体”,鼓励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以“科创顾问”“科技副总”等身份到辖区企业工作,组织企业专家作为“产业教授”“创业导师”到高校院所挂职,已累计互派人才120余名。
“超前布局,突破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让高能级的科创平台成为创新的策源地。”烟台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杰说,截至目前,全市省级以上科创平台已达到466家。正在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示范园区和基地,拓展国际科技合作领域,加强中外科技人才的交流与互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搭建平台让“知产”变“资产”
在烟台黄渤海新区的烟台光电显示材料研发测试公共服务平台洁净车间,调研组看到两条生产测试线正进行着上料、涂布、曝光、显影等工序。这些工序全部由全自动化物流搬送体系衔接。环环相扣、井然有序。
这个由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运营的公共服务平台,于2024年8月全线贯通启用,是国内首家光电显示材料领域的第三方研发测试公共服务平台。
“光电显示新材料研发过程中需要做很多测试,过去可以提供测试的生产企业很少,测试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也很高,影响研发速度。”烟台显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舒克伦谈起该平台启用前公司所面临的困难。
“为解决光电显示材料新产品研发周期长、产线试错率高、测试评估困难等问题,我们模拟出了一个完整的显示面板生产环境。测试材料可以直接在量产环境中做研发测试,生产厂家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材料量产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便于及时进行改善和调整。”烟台光电显示材料研发测试公共服务平台技术负责人盛科介绍说。
专业从事柔性电子功能材料开发的烟台三月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已经享受到了该平台带来的便利与改变。“平台还在调试阶段,就同步帮我们做了新材料的研发测试,最终助力我们成功拿下国内头部面板企业新型显示项目关键材料的研发优先导入权。”烟台三月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光敏PI事业部部长姜雪松说。
建设园区、搭建平台,烟台政府部门积极发挥“服务员”作用,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如今,国家微纳制造创新中心获批,实现了烟台市国创中心“零”的突破;聚集重大创新平台45家,形成了黄渤海实验室引领、6大公共服务平台赋能、N家企业创新平台支撑的“1+6+N”创新策源体系;烟台光电传感产业园、台芯功率半导体产业园、一诺电子半导体材料产业园、东仪光电产业园、金宝电子材料产业园5个产业园区已建成使用,2024年共实现营收57.2亿元。
此外,烟台聚焦重点领域、突出关键环节,探索制度创新,彰显“溢出效应”。2024年12月,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14项成果入选向全省复制推广的38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其中,“数据知识产权存证质押融资模式”,通过唤醒企业的“沉睡”数据,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渠道少、成本高等问题。
应辉环境科技服务(烟台)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环保领域软件开发、智慧平台建设、人工智能产品制造及应用的科技型企业。烟台黄渤海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与知识产权管理处负责人刘大伟走访企业时了解到,企业前期研发投入大,有融资需求,却没有合适的质押物。
于是,刘大伟便向企业负责人介绍了这一制度创新模式,在了解到可以对数据知识产权进行确权、质押后,负责人看到了企业快速发展的新希望。不久后,其自主整理建设的排污许可数字链组数据集,通过了山东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审核、公示,该企业一次性拿到34件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
“凭借着制度上的创新,越来越多的‘知产’变成‘资产’,‘沉睡’数据变成真金白银。”刘大伟说。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其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保驾护航。烟台市坚持围绕建设新时代高水平科技强市,以平台建设为依托,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为自主创新提供着不竭动力。
经验与启示
如今,创新在烟台蔚然成风。调研组认为,烟台在书写自主创新新篇章中积累了以下经验:
增强企业家心无旁骛攻主业的底气。企业家作为生产要素的组织者、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者,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主创新道阻且长,面对“十年磨一剑”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压力和企业生存压力,企业家是战略者、决策者。烟台市始终坚持将企业家看作是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弘扬、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广大企业家创新创业、开拓进取。设立“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研究专项,挖掘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培育企业家精神作用发挥的土壤。
以产学研融合激发创新活力。推出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揭榜制”,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烟台市不断探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路径新模式,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与科学院、高校、国际科研组织对接交流,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180余家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项目共建、平台共享、人才共聘等多种形式,加快优化创新生态、升级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引育创新人才,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构建出新型产学研融合生态圈,带动产业全面起势。
发挥有为政府创新“护航人”的作用。烟台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强市三年行动,聚焦科创平台建设、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等领域,持续打造一流创新环境。建立“链长制”工作机制,“链长、链主、链办、总链办”,串珠成“链”;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布局多层次、高能级创新载体,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开展科技型企业“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科信贷”“成果贷”“创新券”为企业纾困解难,通过“高精准”服务切实让政策红利为企业发展插翅添翼。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让研发人员享有充分自主权,让市场主导企业创新发展方向,政府扮演好“服务员”角色,营造尊重创新规律的发展环境。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本报记者赵秋丽、冯帆;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刘为民;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李晔,副所长白全民、苗旺,科技政策研究室主任王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