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暖心故事88】
大清早,四川成都郫都区郫筒街道奎星楼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一开,张旭东直奔老裁缝刘万芬摊位。
“买短喽,帮我把两张搞拢,搞快点哈!”他掏出两块罗纹布。
“莫得问题!”刘万芬麻利地抖落开布,把缝纫机“哒哒哒、哒哒哒”踩得飞快。
“接好喽,要得不?”
“要得!要得!”从刘万芬手里接过罗纹布,张旭东开心得合不拢嘴,“看咱这‘社区十八匠’,大门一进,真是如同进了百宝库!”
可不是百宝库嘛!补鞋匠、磨刀匠、补漏匠、水电工……大家个个穿着红马甲,都在大厅里聚齐了!
“搞拢‘社区十八匠’,难惨喽。”回忆起这百宝库的来由,社区主任李蓉皱起了眉,“原先是两边难!一边,老旧小区、拆迁安置小区,居民维修家什家电需求大,但找不到人做;另一边呢,一些修补铺、干零活的莫得固定摊位,总是占道打‘游击’,不合规也不安全……”
两边难,两边都要解决!奎星楼社区为此开起了议事会。
“老成都叫民间手艺工匠‘九佬十八匠’。我们不如把匠人聚拢起,搞个‘社区十八匠’!”有人提议。
“可地方哪里找?”
“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大厅可以用,街边小花园也能摆摊,巴适得很。”
说干就干!很快,“十八匠”服务点建好了。这下,居民小修小补方便了,匠人手艺钱挣得安稳了,收费还只有市场价的一半,大家都夸好!
“现在‘十八匠’,都不止18个喽!你看,烘焙师、瑜伽师、早教师,年轻人也进来了,足有五六十人了!”点数着服务中心大大小小的摊位,刘万芬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
(本报记者 李晓东 本报通讯员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