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思政课程教学高质量发展,是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德才兼备、可堪大用栋梁之材的关键一步。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多措并举推动思政课程教学高质量发展,在守正创新中打造思政课程教学新高地。
更新思政课程教学理念
学院本着理念先行的原则,立足实践、尊重规律、推陈出新,践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的思政课程教学理念。
贯彻“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学院充分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推进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水平、经验阅历、思想困惑组织教学,把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个人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处理好“学生想要的”与“我们给予的”之间的关系,邀请学校党委书记为博士研究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教学质量。把“讲好学生身边事”“讲好学生关心事”作为思政教学水平长足发展的重要支点,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提高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组织师生观看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坚持“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学院定期邀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讲授专题思政课,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及实践经验,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把党的新理论融入课程教学,确保教学内容紧跟时势、常讲常新;邀请抗美援朝老战士来校讲授思政课,邀请全国劳动模范来校作专题报告,通过辽宁英雄、辽宁工匠讲述辽宁故事,极大激发学生“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家乡”的思想情感。
落实“以研促教”的教学理念。学院通过思政课程研讨和交流“反哺”教学,在校内,与广播影视学院合作开展“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项目,与亚澳商学院联合举办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以及举办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在校外,与辽宁何氏医学院举行“手拉手”思政课程建设经验交流座谈会,组织师生到丹东市、鞍山市、抚顺市等地开展交流座谈,积累丰富的课程教学素材,探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着力点。
丰富思政课程教学方法
学院对思政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始终与党的教育理念相符合,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协调,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创新使用“读·学·悟”教学法。学院主张把经典著作融入思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前,向学生推荐思想课程相关读物,使学生从经典著作中了解伟大无产阶级思想家的重大实践和基本理论;在课中,引经据典、精讲名句、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蕴含的宝贵经验和智慧精华;在课后,引导学生分享交流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刻体会,做到读懂、学深、悟透,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合理运用实践教学法。学院组织师生宣讲团队代表赴沈阳市辽中区、启工街道等地开展理论宣讲;依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返回家乡开展理论宣讲;组建41支思政课社会实践小分队,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增长见识、提高本领、贡献力量,在提升学生思想理论水平的同时增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实践活动结束后,学院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聚焦热点问题进行再引导、再启发,进一步解决实践过程中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困惑。
科学利用场景教学法。学院与抗美援朝纪念馆和丹东市委党校大梨树培训基地合作共建“大思政课”教学基地;与奉天工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签署关于思政课程一体化教学场地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将“抗美援朝”精神、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教学,打造全场景体验式教学平台,最大限度提升思政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用活思政课程教学载体
学院灵活运用丰富多样的思政课程教学载体,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发挥纸媒载体的独特作用。学院利用“资料室”“教研室”等为思政课程打造“沉浸式”教学空间,运用大量报刊、书籍、期刊、杂志、论文等纸质材料集中展示系统、全面的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满足全院学生“书海泛舟”的高质量学习需求,帮助学生把握党的创新理论,提升知识的获得感。
运用视听载体的强大力量。学院先后在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一批接地气、冲击力强的“微课堂”“翻转课堂”“金课”,以生动活泼、新颖多样的形式开展思政课教学;依托“初心影院”组织学生观影《青年马克思》,以极具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视听盛宴沁润学生的头脑和心灵;组织师生观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周末理论大讲堂”直播,充分运用网络课堂提升教学效率。
挖掘场馆载体的溢出效应。学院定期组织学生到“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国工业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工人展览馆等场馆进行参观学习。场馆中大量珍贵的图片、实物、模型在无声中传递了爱党、爱国的价值导向,提高了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认识水平。
(作者:孙英 邢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