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看,农业专家咋“虫口夺粮”

    作者:本报记者 张胜 杨舒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30日 08版)

      减少粮食病虫害损失,对我国粮食稳产增产意义重大。以草地贪夜蛾为例,这一原产于美洲的迁飞性害虫极具农作物危害性。一旦防控不及时,会给玉米等农作物造成产量损失,因此被称为粮食“杀手”。阻击草地贪夜蛾,我国科技工作者做了哪些努力?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冬日的云南江城,青山环绕,暖阳普照。日前,在整董镇的一块玉米田里,几名农技人员在田间穿梭,密切关注着草地贪夜蛾的一举一动。

      “这种害虫繁殖快、食量大,会严重损伤叶片,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降低玉米产量和品质。”捏着叶片,江城县植保站站长杨学礼告诉记者,眼下是玉米植株生长关键期,必须加强病虫害防治。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陆宴辉说:“从2018年开始,我们所组织全国科研、教学与推广单位攻关关键技术产品,构建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控和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在该所近期举办的跨境作物重大病虫害联防联控技术示范现场会上,新型昆虫雷达、选择性诱虫灯、性诱剂、天敌昆虫、Bt工程菌等关键技术产品悉数亮相。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新型昆虫雷达。

      “我们所与北京理工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研制高分辨多维协同雷达测量仪,建立以昆虫雷达为核心的迁飞种群动态监测技术体系,实现对草地贪夜蛾迁飞路线、发生期及数量的精准预测。”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江城试验站站长杨现明边演示边介绍。

      不光要监测得准,还得防控得住。

      自2018年开始,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组织相关单位,研发迁飞害虫高空灯精准阻截技术及性诱、食诱等理化诱控技术;创新生物防治技术,筛选、挖掘夜蛾黑卵蜂等5种草地贪夜蛾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采用植保无人机施药,并研发出适用于无人机撒施的杀虫剂颗粒剂……

      “按照农业农村部统一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协调推进精准监测和有效防治,我国90%以上的草地贪夜蛾发生范围被控制在西南、华南等玉米非主产区,实现了草地贪夜蛾的源头遏制;我国草地贪夜蛾年均发生面积较预期减少8000万亩左右,年均挽回玉米产量损失100亿~120亿斤,防控阻击战成效显著。”陆宴辉说。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地处三国交界,毗邻越南、老挝,是草地贪夜蛾、黄脊竹蝗、稻飞虱、玉米南方锈病、叶斑病等多种重大境外病虫害跨境迁移进入我国的必经之地。

      江城试验站的建设源于跨境病虫害监测需求,始于草地贪夜蛾入侵防控攻关。建站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等加强联动合作,持续跟踪虫源、研发技术、创制产品、集成模式,一批批科研人员在此驻扎,把课题搬到了田间地头。

      陆宴辉介绍,依托江城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深入开展面向东南亚国家的跨境病虫害合作研究和联防联控工作,积极推动重大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产品“走出去”。

      今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我国草地贪夜蛾防控经验向成员国推广。面向未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说,将持续加强中国-东南亚跨境病虫害防御体系建设,推动绿色防控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推广应用。

      (本报记者 张胜 杨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