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柳腔声声传佳话,移风易俗谱新篇。红事新办不铺张,白事简办情更昭……”冬日时节,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移风店镇双塔村,一场别开生面的柳腔表演正在进行。台上的演员用柳腔吟唱着移风易俗的新理念,观演的人群中不时传来叫好声。
“柳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胶东之花’的美誉。移风店镇是柳腔的发源地,这里的男女老少都爱听柳腔戏。”刚从舞台上走下来的演员傅春静告诉记者,为了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在基层走深走实,他们尝试把柳腔这一表演形式同移风易俗工作结合起来,让群众在听戏的同时,了解移风易俗的重要性。
“百姓听不懂、听不进去是基层开展宣讲工作时常遇到的问题。我们把移风易俗的要求与柳腔表演相结合,让人更容易接受。”即墨区龙山街道东程哥庄村文化带头人周君玲说,为了汇聚更多创作素材,他们在辖区内广泛收集素材,通过“送戏下乡”“村晚”“流动马扎”“街角舞台”等方式,推动移风易俗观念入脑入心。
“体面不是靠大操大办来体现”“苏凤英两眼泪盈盈,我又把老爹爹满口称”……在即墨区大信街道,《张郎休妻》《钥匙记》等戏曲曲目轮番上演。演员们用“乡调”唱“乡味”,朴实亲切又充满生活气息,传递着尊老爱幼、宽容善良等传统美德。
“现在,俺们村里的人办婚礼,一不讲排场,二不摆阔气,三不追求高价彩礼,大家都明白,过得幸福比啥都重要。”即墨区龙山街道南葛后街村村民齐瑞玲说,看完戏,街坊邻居们通常会聚在一起,说说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今年以来,除了传统戏曲柳腔,即墨区还在文艺作品创作中融入当地方言、民间音乐、舞蹈等元素,进一步丰富小剧小戏的艺术表现力。涌现出了柳腔剧《媳妇与婆婆》《面子》,三句半《文明花开香满园》,短剧《彩礼风波》等优秀作品,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欢迎。
(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王云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