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编者按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系统部署加快开发利用公共数据资源。
公共数据体量大、价值高,已成为当前数据要素市场建构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何让高质量的公共数据“供出来、动起来、用起来”?
本期邀请不同领域从业者,从技术创新、应用实践、政策法规等角度,探讨如何推动公共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创新应用,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据公园”提供一站式服务
讲述人:成都数据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邓建平
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时刻都在产生数据。这些海量数据蕴含着巨大价值,能够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效率,改善民众生活质量,创造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可以说,数据资源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作为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其战略地位与重要性日益凸显。
今年6月,成都市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印发《2024年成都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构建“管住一级、放活二级”的数据开发利用新范式,鼓励各类主体创新开发数据应用产品。
数据的一级市场即数据资源市场,处于数据的“开采”阶段。我们对“原料”状态的数据进行初步加工,使之形成可采、可见、互通、可信的高质量数据。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确保数据安全,让数据“管得实”,才能“供得出”。
目前,成都采取了统一授权、集约化运营的模式,由市政府授权本地国资企业作为数据要素市场一级开发主体,依托政务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汇聚数据,开发形成数据产品后向外提供。截至今年10月,成都数据集团累计获得48家市级单位658类数据授权,开发一级数据产品299个,显著提升了公共数据源的供给效率,有效支撑了“健康一网通”“蓉易贷”“蓉易住”等多个应用场景。
二级市场即数据产品和服务市场,可看作数据的“炼化”阶段。只有将数据与具体的业务场景融合,才能实现数据的潜在价值。因此,“放活”二级市场、释放数据价值、激发市场活力,是发展数字经济的核心。
“蓉数公园”就是我们“放活”二级市场,创新打造的数据要素产业公共服务空间。“公园”内设有产权登记、流通服务、数据标注和人才培训等多个中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从数据资源供需对接、资产评估入表到数据产品创新孵化、上架推广,再到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全链条、一站式服务。入驻企业不仅能够从一级开发主体获取高质量公共数据产品,还能通过数据要素流通服务平台,结合非公共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创造出具有特定业务场景应用的二级数据产品。
在这一模式下,成都一家企业利用“蓉数公园”的专业服务和成都数据集团提供的公共数据资源,打造了“健康一网通”居民医养健康服务平台,通过连接网格员、家庭医生、三甲专家,实现了家医签约“一站汇聚”、医疗服务“一键匹配”、上下转诊“一网办理”、网格指令“一键下达”,构建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闭环服务体系,是数智赋能社区治理的生动实践。
在“蓉数公园”,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目前,已吸引252家数商入驻,上线超过830款数据产品,数据要素的价值正在这里快速转化和释放。
数据流通更加安全高效
讲述人:上海数据交易所总经理 汤奇峰
我国拥有丰富的公共数据资源,这些资源犹如未被充分发掘的宝藏,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上海数据交易所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数据资产交易市场,并于今年7月引入市场化力量,建设公共数据专区。截至目前,专区已有400多个涉及公共数据的数据产品挂牌交易,涵盖交通、基建、房地产、环保、教育等多个领域,为各行各业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然而,要进一步推动公共数据的开放共享,仍需解决诸多挑战。其中,公共数据的授权运营是一个关键切入点。在授权运营过程中,需要确保各个环节的合规要求是否落地执行,这离不开科学、可信的审查审批机制。为此,上海数据交易所推出了一套完善的数据交易制度规范体系,不断健全数据交易的审核流程,通过程序合规的审核机制保障公共数据利用合规。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主体在完成公共数据产品开发之后,就可以在符合交易所制度流程的要求下完成公共数据产品的挂牌上架,从而最大限度保障公共数据产品流通利用的安全可控。具体而言,场内挂牌交易首先会审查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整体的合规性,其次是为公共数据的有偿流通利用提供制度支撑。同时,引入具备数据合规专业能力的律师事务所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开展主体合规审查、场内公共数据主体与产品充分的信息披露、相对完整的定价流程与流通交易行为等工作。
加快公共数据的开放和共享,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惠及民生、促进各行各业发展。上海公共交通卡股份公司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的“久事客流宝”数据产品,就是通过自主研发的算法模型“深挖”交通卡交易数据,形成了可反映公共交通出行客流量的数据产品。这一产品能够应用于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科学研究、商户选址、广告投放、智慧大屏等多个场景。
公共数据市场化供给有着巨大潜力。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确保公共数据开放共享的全过程更加安全、高效,为公共数据市场化供给的“临门一脚”提供充分支持。
数字孪生让古城焕发新生
讲述人:苏州市测绘院院长助理 吕志才
江苏苏州姑苏区是全国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如何让更多人共享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姑苏区推出“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整合古城内的各类资源要素,有效支撑了古城保护的数据需求,让古老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第一项工作是打造古城时空“一张图”。面对“古城”这一特殊对象,在时间维度上,我们按照“历史、现状、未来”这一时间轴来开展底图数据的收集与生产,完成了古城70年代历史影像、30年代地籍图、157个历史院落复原成果等相关素材的收集整理。这些数据不仅是规划建设的重要参考,也是古城风貌延续的宝贵模板。在空间维度上,我们采取“宏观—中观—微观”的层次进行模型构建,分别对应姑苏全区域、具体街坊以及重点古建筑。依据不同的颗粒度,我们着手搭建古城的数字孪生空间,以实现全方位、多尺度的古城再现。
第二项工作是梳理古城资源“一本账”。我们全面整合了古城历史影像、438处文控保单位信息、39处古建筑三维模型、7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音等古城要素资源,以及资源规划、城市建设、文旅、教育、卫生、城管等340余类数据。这些数据日均调用量超过2万次,实现了多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有效服务了多主体的数据需求。
第三项工作是赋能各类应用“一盘棋”。平台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应用。我们开发了20多项高频应用组件,目前已经有效支撑了17个相关应用,精准赋能重点领域的数据需求。在业务管理领域,我们建设了区内历史建筑管理应用系统,为古建筑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在社会化服务领域,我们围绕文化旅游,推出“数字城门”“传统院落”“32号街坊”等移动端应用,让大众足不出户便可领略古城风貌,享受数字孪生技术带来的“可观、可感”文旅体验。
救援“一张图”集聚大能量
讲述人:国家消防救援局应急通信和科技司综合处负责人 李振宇
我们消防救援队伍面对的战场是残酷的,每次行动以秒计算,每次决策不遗巨细,因为这些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全灾种、大应急”的实战需求呼唤着精准指挥、科学决策、专业救援。而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建立起来的消防救援“一张图”,使现代化作战指挥体系建设实现了突破——战场全貌“一图展示”、指挥调度“直达一线”、战场动态“实时显现”。
有了消防救援“一张图”后,我们在危急时刻冲锋陷阵,多了一道力量加持。这力量来自数据。
今年9月,超强台风“摩羯”登陆前48小时,国家消防救援局通过“一张图”,快速生成数字化救援预案,科学前置了救援力量。救援过程中,我们通过“一张图”调阅最新的遥感卫星影像图,直观了解灾区附近地貌的变化情况;利用AI地物识别、建筑物检测等手段进行灾前灾后对比分析,研判灾区受损情况;利用智能监控人口分布,实时统计灾害重点区域的人口数量并生成人口热力图,帮助指挥员精准指挥调度。同时,“一张图”将现场救援力量回传的视频、图像等信息进行集中展示,帮助我们全方位掌握现场救援动态,为指挥决策提供辅助支撑。
如今,“队伍救援到哪里,情报支撑和通信保障就跟到哪里”逐步成为现实,信息优势正有效转化为战场胜势。消防救援“一张图”建成应用以来,共接入全国367个智能接处警系统数据,累计汇集各类警情438万余条,为国家、省、市三级指挥中心及时推送警情要素、灾害风险评估及处置要点等信息,使得城市火灾的控制时间同比缩短60%,扑救时间超过30分钟的火灾减少40%。
数据的运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救援的理念和方式,也催促着各级消防指战员带着使命感和紧迫感时时学习、时时提高。现在,基于“一张图”数据的实战应用已覆盖消防基层队站,融合气象、地震等8个平台的预警信息,集聚智能接处警系统、社会联动资源等多方面的数据资源,构建了感知数据、救援力量、装备物资等9个消防专业图层。我们相信,拥有数字赋能的消防救援队伍,将在未来的实战中不断提升战斗力,带着坚定信心迎接更多挑战。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方曲韵、李晓东、周洪双、颜维琦、孟歆迪、苏雁、彭景晖 本报通讯员 李雨霏、刘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