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12版:光明文化周末·美术评论    上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美术师范教育

    培养更多美的传播者、实践者

    作者:梁迪宇 方汀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29日 12版)

      【艺点】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院八位老教授回信,强调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努力把学院办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美术类院校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美术需要在美育的协调下有效地参与到社会价值观的塑造进程中。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始,美术院校逐渐取代了高等师范学校,成为美术师资培养的主要场所。在这一背景下,美术师范教育开始从传统师范体系中独立出来,形成了更为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教育模式。历经近百年的发展,美术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美术师范人才。伴随现当代艺术的兴起,美术院校自身的教学体系也发生变化,很多美术院校更看重培养专业艺术人才,对美术师范教育则有些“冷落”。

      近年来,国家对美育事业愈加重视,美术师范教育专业由此迎来了加强自身学科建设的契机。美术师范教育专业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美育人才,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当下,如何建立科学的美术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明确学科建制的边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尹少淳曾经说过:“美术教育可分为美术取向和教育取向两类。当重点落在美术上时,即为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强调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发展;而重点落在教育上时,则是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更注重通过美术实现教育功能,如人格塑造、素养提升等。”美术师范教育是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它通过教授美术技能从而实现教育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美术师范教育中,美术是价值的载体,教育是价值的本质。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孔新苗认为,艺术师范教育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其目的是通过教学影响学生,带动教研成果,服务于国家教育事业;而艺术专业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艺术表达行为,追求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二者在社会文化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在文化关系和社会角色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各自的发展方向和培养重点。美术师范教育的目标集中于社会的共同价值,它的影响对象主要是还未形成有效价值观的中小学生,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艺术作品本身并不具有决定性;美院体系下的专业教育则相反,艺术家强调个体表达,艺术品本身就是对艺术家思想观念的映射,它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一段时期以来,美术师范教育夹在美术教育与师范教育之间,欠缺清晰且完善的顶层设计以及与之对应的学科体系建设框架,以至于两者难以形成合力。在公共语境中甚至产生了以美术专业教育代替美术师范教育的认识。因此,目前美术师范教育急需搭建规范性的学科框架,进而明确学科中心理念。作为价值传递的美术师范教育,需要通过一整套科学理念统摄美术教育与师范教育两者,在规范的框架下展开自己的资源配置以及学科建设部署。

      美育能摆正艺术在美术师范教育中的位置,以此为媒,打通美术师范教育与美院体系间的通道。美育可作为一种介入社会对象的方法,通过艺术来传递价值观念,这正是美术师范教育区别于专业美术教育的关键所在。

      美院不能只关注艺术创作本身,还要更加重视教育的功能。那么,就美术师范教育学科而言,应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完善自己的学科建制呢?对此,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进行了开拓性实践,提出了“美院底色新师范”的发展方针,并形成了初步的培养方案。

      第一,以人文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审美是美育理念达成的路径,但是审美作为感性经验难以通过知识性的话语传达,需要借道美学、文艺理论与艺术史的知识,结合经典美术作品进行传达。这种知识化的理论对美育来说,是认识美与美育问题的可参考答案,是展开其实践过程的可借鉴理论工具。正如中国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杜卫所言:“美育教师应该掌握至少一门艺术的系统知识,并能够理解和阐释其中经典作品的人文内涵。”过去的美术师范教育囿于美术作品本身的视觉元素、技法元素,美术作品中的人文价值难以传达。这种对审美感性的盲目推崇,本质上还是以艺术为中心的专业心态,不利于美术师范教育自身的学科建设。

      第二,建立以美育为标准的艺术评价体系。目前,美术学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专业教育体系,包括成熟的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但这种专业导向的体系也让美术学院过于重视艺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美育的深层探求。美育明确包含了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要求。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能单纯考虑艺术价值,还要考虑作品是否符合美育的教育目标,能否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道德素养的提升,

      第三,以艺术为抓手的美育实践。艺术无疑蕴藏着唤醒人性中独特素质的能力,如丰富、鲜明的感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是美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人类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作品,保留了大量的创作经验,衍生出许多可资借鉴的艺术理论,可以将这些成果作为抓手进行美育实践,发挥艺术在美育理念下的巨大作用。

      我们提出的“新师范”教学改革,就是通过对以美育为中心的美术师范课程体系的建构,达到对人文价值、艺术作品、师范性实践三者间关系的厘清,实现对美院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中人文价值是中心,师范性是要求,艺术作品是依托,三者在美育框架中建立彼此间的有效关联。美术师范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在上述美育框架结构中展开,具体课程的配置比例、时间顺序以及学生们的接受度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调整,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美术师范教育发展至今,仍然处于学科探索的阶段。今天,美育理念已经上升至国家文化与教育建设的重要范畴,使得美术师范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找到了自身的学科理念依托,能以此校准专业在社会以及美院系统中的定位,并逐渐建立科学的学科框架与课程设置。与此同时,美术师范教师也在不断积累经验,积极探索高等教育专业教学的新范式,提供新的课程算法、教学环节和评价要素,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核心教学能力,为全社会美育培养更多的传播者、实践者,探索美术师范教育建设的有效途径。

      (作者:梁迪宇,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副院长;方汀,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讲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