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韶关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牵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在完善指标体系上下功夫,在应用实践成果上求实效,在提升人才质量上出实招,改革实践成效显著。
理念引领 推进立德树人任务落实落地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OBE(成果导向)人才培养理念为引领,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重点,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遵循“服务国家发展、服务社会发展、服务个人发展”价值取向,聚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明确知识是能力与素质发展的扎实基础,能力是知识与素质形成的外在表现,素质是知识与能力水平的综合反映,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着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四种能力”培育,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应用型大学办学特色,以实现建设广东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总体目标。
问题导向 推动评价标准研试走深走实
开展资料分析研究,完善实施方案。学校通过收集与整理相关研究资料,包括学术论文《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基本特性和推进策略》等,以及实践资料《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院校建设标准(试行)》《山西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辽宁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等,优化研究实施方案,为研制评价标准提供理论准备。
开展实地深度调研,集聚实践经验。学校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组织教师赴深圳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五邑大学、渤海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岭南师范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惠州学院、肇庆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外院校开展深度调研,深入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型经验和现实困境,考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设计存在的问题,形成调研问题集,为研制评价标准提供实践准备。
开展指标体系研制,发挥专业力量。学校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满足社会需要结合、人才培养学术价值与职业价值并重、基本质量标准与特色质量标准统一,以及指标体系简易性和可操作性兼顾的原则,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科研与社会服务、教学保障、培养质量)10个,二级指标24个,评价要素36个。
开展实践试点运用,强化宣传推广。学校按照以试促改、边试边改、逐步推进和重在发展的工作思路,依据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修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相关制度31项。案例经验在第八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第十五届海峡两岸(粤台)高校教育论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未来教育创新”论坛暨广东省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教务处长联盟会议等平台汇报与推广。
强化应用 推促人才培养质量求好求特
完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学校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成立韶关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领导小组。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科研、人事和财务、资产管理工作。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教辅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学校拨付专门经费,支持项目实施,研制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凝练总结形成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为同类院校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健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学校坚持破立并举,规范制度建设,综合发挥评价标准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为响应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需求,制定《韶关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韶关学院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实施办法(试行)》《韶关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与多维素质培养,推行《韶关学院实践教学工作坊建设实施方案》《韶关学院大学生多维素质能力培育培养工程实施推进方案》;强化导师引路人作用,落实《韶关学院学业导师制管理办法》《韶关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健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修订《韶关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韶关学院实践教学工作坊建设实施方案》《韶关学院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改革学生考核机制,实施《韶关学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韶关学院卓越师范生创新班实施方案(试行)》等,实现“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育人质量。学校积极推动学分制综合改革,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规格,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将原来直接以分数定排名来评判学生综合素质方式,改为以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次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并将德育占比从20%调整为25%,完善体、美、劳教育各项评价指标,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近5年,学生考研录取人数从2018年388人增加至2023年610人,录取率从7.51%提升至10.2%。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2500多项,连续3年进入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100强。教师教学发展指数连续5年位居全国新建本科院校40强。
(孙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