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追求“完美”无止境

    ——读《一代宗师叶圣陶与语文教育》

    作者:韩卫娟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28日 12版)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

        叶圣陶编撰的部分语文课本

        叶圣陶编撰的部分语文课本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叶圣陶这首朗朗上口、意境丰富的儿歌,已经成为当今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名篇,深受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喜欢。儿歌写于1955年,在日记中叶圣陶特意写道:“夕得一首,自以为得意,录之。题为《小小的船》。多有叠字,多用ㄢ(现在的‘an’)韵字,意极浅显,而情境不枯燥,适于儿童之幻想。二十年前在开明编小学课本,即涉想及此,直至今日乃始完成。”

      短短一首儿歌,叶圣陶竟花了二十年工夫,不断揣摩润色,直到自己满意。这种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对语文教育事业的勤勉不倦,对教材建设的精益求精。

      类似的事例和饶有意趣的细节,在北京大学商金林教授的新著《一代宗师叶圣陶与语文教育》一书中俯拾皆是。我们在丰富的史料中真正走进了一代宗师叶圣陶广阔而浩瀚的语文世界,看到了一部简直可以称之为“属于叶圣陶的现代语文教育史”。

      1912年春,叶圣陶中学毕业后,先当初小、幼儿园、高小教师,后来成为中学、师范专科和大学老师。他从编撰小学语文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开始,进而编撰初中、高中、师范和大学国文教材,并就如何拟定“课程目标”、如何“编撰教材”等重大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持久的探讨,旨在“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确立语文这一学科的“客观具体的科学性”。

      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叶圣陶从来不空谈要建构宏大的理论体系或思想框架,而是在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做出业绩,回应教材应该如何选编、教师应该怎样“教”、学生应该怎样“学”和“语文能力如何评定”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商金林聚焦史实,缀集叶圣陶语文教育实践中的“细节”,尝试对叶圣陶的业绩进行在场式的还原。

      也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商金林笔下的叶圣陶始终秉承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真诚,在教科书编撰、读本编写的过程中,无论面对何等紧急的情况、复杂的局面,他都秉承初心,竭尽全力地把工作做到极致。商金林在论述这一议题时,注重将叶圣陶修改后的课文与“原文”进行逐行逐字对比,展现了他极其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最后一句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读来朗朗上口、感人肺腑。《一代宗师叶圣陶与语文教育》告诉我们:这是叶圣陶和人教社同人反复打磨的结果,在声音、韵律和意境上,原句“喝水要想挖井人,人人歌颂毛泽东”显然要逊色一些。

      至于整篇的课文,可说的就更多了。叶圣陶曾经说过:“在一九三二年,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编写了一部《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一共十二册,四百来篇课文。这四百来篇课文,内容和形式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是抄来的。”这部《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充分体现了“儿童本位”“生活本位”的理念,不但从儿童熟悉的周边生活取材,而且尽可能地包含和容纳了适合儿童学习与阅读的诸种文体,词句语调等契合儿童的心理状态和语言风格,清新简洁,百读不厌。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秉承这样的宗旨,把更多精力投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如编入初中课本《文学》第一册的《牛郎织女》《孟姜女》,当时没有署名,现已编入《叶圣陶集》第四卷。如今,这些被精雕细琢过的课文,仍然在滋养着一代代莘莘学子的成长和发展。

      “语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要“成才”就必须学好语文。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全民族的语文素质,叶圣陶倡导“让语文回归语文”。

      叶圣陶的“语文”十分注重“人文性”,这集中体现在他编撰教科书时的选文标准上。早在1917年,叶圣陶就率先采用了“新文学”作为教材。1923年,叶圣陶和顾颉刚在主编我国初中语文的奠基作《新学制初级中学用国语教科书》时郑重标明:“本书的选辑,以具有真见解、真感情、真艺术,不违反现代精神,而又适合学生的领受为标准。”“三真”和“现代精神”成了这部“初中国语”的一大特色,选入的作品,如蔡元培的《劳工神圣》《我的新生活观》《舍己为群》,鲁迅的《故乡》《鸭的喜剧》甚至《域外小说集》中很多译作等“切合现代生活”的创作和译作,集中体现了其选辑标准。

      1935年叶圣陶提出“想给予国文科以科学性”的理念,反反复复地强调“教材”必须是“经典”,“文质并茂”。1949年给大学语文定名为《大学国文》,分为“现代文之部”和“文言之部”两种。叶圣陶在《〈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中谈到这本国文课本的编选标准时说,那些怀旧伤感的,玩物丧志的,叙述身边琐事的,表现个人主义的,以及传播封建、法西斯毒素的,违反时代精神的作品,一概不取。入选的作品须是提倡为群众服务的,表现群众的生活跟斗争的,充满着向上的精神的,洋溢着健康的情感的。叶圣陶在《〈大学国文〉(文言之部)序言》中谈到选编的标准时说,有爱国思想的,反对封建迷信的,抱着正义感,反抗强权的,主张为群众服务的。就思想方法说,逻辑条理比较完密的,我们才选它。

      这种卓越睿智和严谨纯正的价值取向,是叶圣陶的“语文观”极具“人文性”最生动的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叶圣陶对语文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一代宗师叶圣陶与语文教育》一书第十三章《唯愿文教敷 遑顾心力瘁》第五节《追求“完美”无止境》,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论述叶圣陶在选定语文“课文”时,“不唯上、不唯风、不唯众、只唯实”的气魄和决断。

      阅读《一代宗师叶圣陶与语文教育》一书,我们全面领略了叶圣陶的语文教育风采——因为全面所以深刻,又因为深刻而显得更全面。可以说,叶圣陶是语文教育界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着最基础、最切实、最繁重的工作,以丰富的精神食粮,哺育着千千万万的青少年“向着变化不停的新世界,不断的发荣滋长”(鲁迅语),这实在是一种伟大的品格、辉煌的事业!

      (作者:韩卫娟,系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

      本文图片均选自《一代宗师叶圣陶与语文教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