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坚持“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以美术与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艺术学理论与人文教育为支撑,拓展中国画教学创新路径,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着力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为社会输送大批中国画艺术创作人才。
挖掘地方特色文化
学校秉承“先学做人、再事丹青”的校训精神,根植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血脉,根植南粤大地兼容并包、求真务实、求变尚新的精神底色,用艺术讲好广东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
学校聚焦学科前沿,大力推进平台建设,先后建成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广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广东省岭南文化研究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21个,参与共建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为中国画教学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成立“关山月研究室”,充分发挥关山月故居的育人作用,挖掘、整理、研究、弘扬其教学和创作经验,把关山月故居建成爱国主义教育、校史教育和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基地,为中国画教学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学校举办“传统与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思考”等不同主题的“大展·名家·创作”系列讲座,引领青年教师提升文化自信,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投身高质量艺术创作。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原有中国画专业方向整合成“传统书画融合”“主题性创作”“现代水墨实验”三大板块,显著提高了中国画教学创新的实效。
学校依托岭南文化,对接文化发展方向,顺应多学科结合及科技发展趋势,对标一流大学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提升中国画等专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作用,通过国际舞台彰显中国文化优势。学校在线上教育平台“中国大学MOOC(慕课)”上线“山水时空漫游——中国山水画鉴赏”课程,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流、艺术风格、创作技法等相关知识融入视频教学,充分融合信息技术与美术理论,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创新,面向全国高校在校学生和中国山水画爱好者开放。
学校举行“中国画写生教学与研究讨论会”,师生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写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展现时代特色,如何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学发展,更好继承和发扬“岭南画学”的优良传统。举行“时代使命与笔墨自觉——岭南百年中国画主题性创作研讨会”,邀请来自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央美院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主题性创作与中国画教学如何相结合”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厘清岭南百年中国画主题性创作的发展历程,提炼岭南主题性中国画创作的精髓,为主题性创作提供更多创新发展的经验。
学校主办“华章七秩——校友作品邀请展”,通过展出丰富的艺术作品、与作品相关的历史文献等,“全景式”呈现校友对于中国画创作的探索。
多举措创新专业教学
学校以“艺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为主线,通过全面推动课程思政,深化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中国画教学创新,引导学生在文化传承、技能掌握、时代担当和艺术创新各方面提升修养。
学校在肇庆鼎湖山庆云书画院揭牌成立“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名山大川、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学院鼓励学生发扬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和勇攀艺术高峰的精神,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崭新的笔墨语言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奋斗之志、创造之力,为书写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广美力量。
学校开展“山河忆长征”写生活动,组织写生团队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为革命烈士敬献花圈,以翰墨绘写革命圣地,深化对革命历史的认识与理解,以艺术的形式弘扬和传承革命精神。开展“赋能双百行动 展水墨阳春美”写生考察系列活动,派出师生团队深入阳春市马兰村、那星村等地开展现场教学,用手中的画笔勾勒美丽阳春,用艺术语言描绘农村建设新风貌。与广东省博物馆共同举行馆校合作系列活动“永乐宫艺术展观展交流会”,全方位展示永乐宫700余年的传世之美,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着力构建一支以名师为核心、以中青年为中坚,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在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研发的同时,注重创作实践创新,拓展中国画教学创新路径。
学校紧扣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主题,搭建教师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提供分享和展示创新教学方法的机会,引导教师强化教学质量意识,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举行2024年度教师教学技能与创新大赛,要求全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探索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可能性,在艺术教育中融入对职责使命的深刻理解,培养具有深厚艺术修养、适应时代变革的复合型艺术人才。组织名师团队走进河源市,开展为期3天的“大美公益课堂”中小学美术、书法教师培训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河源市各县乡中小学近230名教师深入领会美术、书法的艺术魅力,激励青年教师在教育道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引导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树立更加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