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
编者按
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与澳门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盛世濠江美如画——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先后在澳门和北京展出。一幅幅作品,生动描绘了澳门的人文魅力和城市风情,抒写了澳门美术界长期以来所秉持的爱国爱澳传统,也记录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澳门与内地交流交往的生动故事。本报特采访了部分澳门与内地美术家代表,请他们畅谈创作心得,以飨读者。
澳门美术家协会主席、《南湾湖春晓》作者黎胜锳:
蕴含对澳门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
《南湾湖春晓》是我近年来绘制澳门现代城市风貌的一幅重要作品。在图式语言上,这幅水彩画以其透明和流动性的特点,捕捉了南湾湖风景的清新与生机。画面中,澳门的标志性建筑群气势磅礴,展现了澳门作为国际都市的开放与包容。多种图形的组合不仅在技术上充满挑战,更在艺术上呈现出澳门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和谐。在创作这幅画时,我希望能够捕捉到澳门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时代精神,展现其回归祖国后经济的繁荣昌盛。
我的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描绘澳门美景的作品,更蕴含了我对澳门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和期待。澳门有着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是中西方文化交汇之地,也是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在长期的对外交流中,澳门已经建立起广泛的对外联系网络,具有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独特优势。我期待澳门能够继续发挥这种优势,搭建起连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传播中华文化上发挥更大作用。
(本报记者李睿宸采访整理)
澳门美术协会副会长、《小城一角》作者李德胜:
展现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一角
我的这幅作品描绘的是澳门一处极具地域特色的小景。虽然是小城的一角,但这里的墙壁、古老的灯都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南欧风情,这种景观在澳门比较常见。有一天当我路过这里时,恰好有一辆自行车停在那里,我感觉很别致,便拍下了照片,并以此为灵感创作了这幅画。
我特意在灯柱上加入小花,让其展现出一种流行的街头装饰风格。为了让这幅画更加生动活泼,我还加入了几只觅食的麻雀。以前我的许多关于澳门小景的写生作品都是以风景为主题,而这幅画则属于花鸟题材。以前画风景时,我通常会采用大景和复杂的构图手法,而这次我选择了一个角落。这幅作品的画面对比也非常强烈,电灯杆和自行车都是用纯墨绘制的,黑白分明,设计感较强。澳门回归后,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融合了中国和葡萄牙风格的小景,见证了中西方文化和建筑的交融,向世界展现出澳门独一无二的魅力。
近年来,许多澳门美术家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这极大地促进了两地美术界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中国画领域,我们与内地的交流日益增多,在澳门的很多展览上,展出的作品也从以前的西洋画转变为中国水墨画。我们也经常来到内地调研交流,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提供很多创作灵感,鼓舞我们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本报记者李睿宸采访整理)
澳门视觉艺术协会会长、《荟萃濠江》作者谭植桓:
勾勒历史城区的热闹与繁华
在《荟萃濠江》这幅画中,我运用了中国画中水墨画的技法来表现澳门热闹的景象。我画的是澳门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方——议事亭前地。我每次到这个广场,都会看到很多游客在此观光游览,感受澳门历史城区建筑艺术的魅力和文化底蕴。再远一点还画了大三巴牌坊、玫瑰堂等建筑,也是游人如织的地方。这体现了回归25年来,在祖国的关怀下,澳门的经济、文化越来越繁荣,特别是旅游业,如今澳门万象更新,处处旅客如潮。
澳门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回归之前,澳门艺术家受西洋油画、水彩画的影响较大,在回归以后,与内地艺术家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日渐增多,对中国画的文化底蕴有更多的认识。用中国画的线条去描绘山水、人物、花鸟,都是很有灵气、很生动的画面,给人一种幸福、贴近大自然的感觉。现在澳门年轻人接触中国画的机会也较以前更多,很多澳门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赴内地艺术院校学习深造,然后又回到澳门的学校教授中国画,这使得澳门青年一代艺术家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本报记者龚亮采访整理)
澳门美术协会理事、《澳门义字街》作者张洪:
义字街里的澳门市井风情
义字街在澳门的老城区红街市附近,店铺的种类很齐全,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不仅商品质量好,价格也很亲民,本地人经常去那里买东西。有一天晚上我路过义字街,看着灯光柔和而温暖,给这个热闹的露天市集增添了几分宁静和浪漫,忍不住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幕,回家就画了这幅油画。我很喜欢这种贴近生活的场景,有着浓浓的烟火气,也蕴含着澳门独特的市井风情。
我在湖北出生,大学毕业后才来到澳门生活。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很温馨,充满人情味儿,文化艺术发展包容性很强,很有活力。我不是专业学画画的,但在澳门这片土壤里,我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做成了事业。尤其是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对文化艺术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我们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我每年大概参加几十次不同主题的联合画展,同时还会举办两到三次个人画展,场地都是免费的,主办方也会提供其他资源以宣传推广艺术家。任何喜爱美术的人,在澳门这片沃土都可以得到滋养,并探索更广阔天地与无限可能。
(本报记者龚亮采访整理)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港珠澳大桥》作者林蓝:
港珠澳大桥让湾区 心更近、情更浓
港珠澳大桥如蜿蜒巨龙连接三地,自香港昂首而起,穿云破雾,延至澳门、珠海悠然落笔,巍然屹立于祖国南海之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成就,港珠澳大桥不仅让粤港澳三地联系更加紧密,更是一座精神的桥梁,串联起三地居民情感的共鸣。
本次参展的三幅作品分别选取人工岛、大桥进出站、交通网络三个视角进行深入刻画,以展现大桥作为大湾区互联互通重要纽带发挥的积极作用。在色彩方面,作品以青蓝为底,整体以黑白色调为主,层层晕化,肌理丰富有序,局部配以厚重的棕灰色系,力求营造大湾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场景。创作时,我们结合中国传统的岩彩技法与西方版画的印制办法,以凸显大桥坚硬、宏伟的质感。融贯中西的艺术技法,也呼应着大湾区尤其是港澳中西文化荟萃的特质。
粤港澳三地本就文脉相连,血脉相通。我的外婆出生于澳门,后来回到广东生活,又带着全家到香港居住。在大湾区,很多人的生活都像这样与三地发生着无数联系。我相信,随着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这样的联系只会更多,三地居民一定心更近、情更浓。
(本报记者张文骁采访整理)
辽宁画院一级美术师、《舞醉龙》作者王宓:
传统民俗展现 澳门文化独特魅力
醉龙节是澳门鲜鱼行独有的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在澳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澳门鲜鱼行都会举行传统舞醉龙巡游。当天早上,粗犷的打鱼汉子头缠红丝带,身穿印有醉龙大红字的白衫,一边饮酒,一边抱着以实木做成的、数十斤重的龙体,提龙起舞,缅怀先祖,祈求平安。
《舞醉龙》这幅作品选取了醉龙节巡游的一个场景,采用意笔重彩的表现方法,以意笔勾勒,辅以皴擦的灵动用笔。在色彩布局上借鉴中国传统年画的颜色组成,以大红大绿加强画面的喜庆感,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展出,营造出热烈的氛围。
一般来说,所有参与舞醉龙的人要在饮酒后,有了微醺的醉意才可进行舞龙。因此,这幅作品在构图上采取了大胆的取舍,着重刻画舞龙者的面部表情,以突出舞龙者的“醉”。这些舞者或步履蹒跚,或醉眼蒙眬,或醉态可掬,口含美酒喷出酒花的瞬间,仿似醉龙腾飞。
“龙”在中华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澳门舞醉龙代表着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寄托,表达了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盼与祝福。
(本报记者张文骁采访整理)
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澳门印象》作者梁宇:
澳门居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澳门印象》是我在澳门写生创作过程中,站在高山上远眺澳门全貌时有感而作。我看到了澳门居民安居乐业、人居环境优美整洁、经济多元繁荣发展的景象。这幅作品主题鲜明,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展出适逢其时。我希望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这值得庆祝的盛事。
作品里,我将目光放在了这座国际都市中一抹最不一般的景象,即澳门的田园山水、寻常人家,通过水彩画表达澳门的美好景象。画面中可以看到远处现代化的高楼,迎风飘扬的国旗、区旗,近处的海岸、码头、民居以及街道树木。这令人动容的生活景观,通过水彩清透、充满着呼吸感的色彩,展露出人们生活于此最真实的情感:对脚下每一寸土地永不退却的热爱。
澳门回归祖国的25年里,澳门居民不仅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没有改变,在祖国的关怀下,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还得到极大提升。我想,澳门居民对脚下土地的热爱不仅是对澳门的爱,更是对祖国的爱。用好“一国两制”优势,传承弘扬爱国爱澳传统,澳门居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本报记者张文骁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