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乐山师范学院:深化“三化五融合”改革 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作者:刘进 汪天飞 龙述君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18日 09版)

      乐山师范学院于2022年出台了《关于开展融合发展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专业化固本、职业化增能、个性化提质”为目标,以“专业融合、课程融合、学用创融合、校政行企融合和师资融合”为路径,探索构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取得了较好成效。

    推进专业融合改革 提升专业内涵发展水平

      学校坚持学科、专业、学位点“三位一体”建设思路,围绕教师教育、智能制造等5大专业集群,分层分类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先后获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应用型示范专业等28个。

      学校积极开展融合发展学院及专业试点建设改革,鼓励试点学院与地方共建特色鲜明的行业产业学院,立项建设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等7个“融合发展试点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普特融合”等16个融合发展试点专业,推进专业与行业产业融合、专业与专业互融建设。

    加强课程融合建设 打造应用型课程体系

      学校开展“课程四融合”专项建设,多措并举打造高质量应用型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学校通过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等,促进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融合育人,立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0余项,作为牵头高校入选“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

      专业课程与行业需求融合。对标行业标准与需求,学校重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出版学科教学法、地方文化等系列教材70部,受到广泛好评。

      专业课程与“双创”融合。学校构建涵盖全体学生、兴趣学生和精英学生的三维“双创”课程体系,建有省级“双创”示范课程8门,出版“双创”类教材12部。

      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学校搭建信息化平台,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建成校级在线课程500余门,上线“学银在线”26门,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10门。

      近年来,立项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推动“学用创”融合 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以学强基、以用提能、以创增智,推动“学用创”融合联动,贯通应用型人才培养链路,体系化、递阶性推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构建“四年一贯制”“四层次有机衔接”“课内外、第一二课堂、校内外和线上线下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建立“院—校—省—国家”四级、“企业—区域—协会—政府”四类学科竞赛体系,建构“校—省—国”三级、“创意—创新—创业”三类“双创”训练体系等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竞赛纳入拓展创新实践环节和课程教学。近年来,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师范生教学技能等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创新创业比赛国家级铜奖和省级金奖等88项,省级及以上“挑战杯”获奖96项。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比例40%以上。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八轮总榜单”中位列265位。

    推动“校政行企”融合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同体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与乐山市政府、京东集团、科大讯飞、尚纬股份等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签订协议,加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共建300余个校外实践基地,构建起校政行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学校组建的乐山西部硅材料光伏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入选首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乐山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立项为首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等。

    强化“融合师资”培养 打造高水平应用型教师队伍

      秉持“教师是学校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学校鼓励教师“双证双能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现有“双师双能型”教师500余人,占专任教师的44%。近年来,教师获省级及以上教学竞赛奖160余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3年高等教育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排行榜中,学校位列全国师范类院校第45位、省内师范类院校第2位。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立足“三化五融合,着力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职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探索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办学定位相适应、具有乐山师院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刘进 汪天飞 龙述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