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高校“艺术思政”要有大视野

    作者:庄兴忠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17日 14版)

      【各抒己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日前围绕高校美育课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笔者认为,美育不仅能启智润心,更能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更加敏锐地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当前“艺术思政”模式正成为高校思政实践的新亮点,应进一步构建高校“艺术思政”大课程体系新格局,激发高校思政教育新活力。

      “艺术思政”是实施学校美育工作的新场域,是深化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新途径,也是高校“大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新形态。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高校美育课程在教学要素、结构样态、教学规划与资源整合等方面与“大思政课”体系尚存对接间隙,构建“艺术思政”大课程体系存在短板与不足。

      一是艺术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不足。“大格局”是思政课的鲜明标识,要求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扩大教学载体,增加育人效果。目前,高校艺术课程虽然表现形式多样,但还存在对课程育人理念重视程度不足、内容呈现单一、深度挖掘不够等情况。

      二是思政课程的艺术化处理存在短板。“大思政课”着眼“大视野”,运用丰富的社会素材,创设鲜活的社会情境,激活社会实践中的育人元素,从而回应学生关切,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在场感。“大视野”就是要延展教学时空,紧密切近社会脉搏,把握思政课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联系,展现思政课的社会活力。目前,高校思政课还存在吸引力不足、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两张皮”现象。

      三是在艺术思政课程的系统化构建上存在融合不足。“大思政课”聚焦“大场域”,全面统筹教学、研究、校内外的育人资源和力量,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但囿于学科特点各异,“艺术思政”与各学科、各育人要素之间的统筹性、规划性还不强,教学资源整合也不够理想,艺术思政融入培养方案还有距离。

      四是艺术思政辐射面影响力上存在不足。“大思政课”内蕴无限的“大容量”。目前各高校“艺术思政”的探索和实践正如火如荼,但从艺术思政辐射面和影响力来看,还存在小众化、局部性、缺精品等情况,需要拓宽渠道,增强其辐射面和影响力。

      “艺术思政”大课程体系构建是系统性工程,提升“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审美性,需要不断创新课程教学融合机制、实践育人机制、协同育人机制、效果评价机制。

      一是要构建“艺术思政”全过程融合教学体系。要加强艺术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艺术思政”全过程融合教学体系需要拓展教学载体,以生活化情景呈现思政元素,以艺术化形式赋能思政金课,以活态化传承创新教学形式,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延伸教学空间,用好校史馆、美术馆、展览馆、剧院(场)等文化场馆,让课堂搬上舞台、走进长廊、进入展厅,实现沉浸式学习,增强思政教育针对性和吸引力;要创新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融入课堂教学,建立“感受—探索—内化—升华”一体化、交互式教学模式,完善情景式体验、浸入式学习、交互式探究的全过程艺术思政融合教学机制。

      二是要推进“艺术思政”全系统协同育人机制。要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全过程,实现艺术课程思政作用;构建育人共同体,聚合校、政、企各方资源,建立校地联动、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艺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努力破解一体化协同机制实施力度不够的问题;要营造艺术情境,利用文化、艺术、文物、教育等校内外场所资源,探索育人环境协同机制,增强学生的体验实效;要整合校内外师资队伍,探索实施公共艺术课特聘教师制度,组建“多学科融合、校内外对接、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不断优化“艺术思政”教师队伍结构。

      三是要统筹“艺术思政”全链条实践育人。要与校内外思政教育实践基地构建“全覆盖、多层次、体系化”虚实融合的“艺术思政”实践基地群,建好校内各类艺术研究平台、教育基地、创业工作室、辅导员工作室等,积极探索融艺术经典于思政教育的育人新路径;创设“艺术+科技创新”“艺术+文化传播”“艺术+志愿服务”等思政实践育人项目库,组建“多学科融合、校内外对接、专兼职结合”的实践育人导师团。

      四是要建立“艺术思政”全流程育人评价机制。要结合高校实际,找准“艺术思政”大课程体系建构的关键问题,建立教师、学生、学校、第三方分层分类评价机制,建立多维度艺术思政综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推进“五育”并举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构建评价模型、组织实施反馈、持续改进提高;要不断完善评价机制,探索分类评价和多样化评价,建构精品课程、艺术实践、活动品牌、研究高地四个工作维度联动,形成工作体系构建、体制机制建设、载体平台建设、育人品牌创建、成果转化推广等有机统一的科学评价模式。

      (作者:庄兴忠,系温州大学党委副书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