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永志不忘 祈愿和平

    ——202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侧记

    作者: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姬尊雨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14日 04版)

      以国之名,悼我同胞。12月13日,202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30万无辜同胞在6周内遇难。87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行202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以国家的名义,缅怀同胞先烈,祈愿和平永驻。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四周竖起“国家公祭”的条幅,黑底白字,庄严肃穆。

      每年的国家公祭仪式,前排最核心的位置永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而留。今年,已经90岁的幸存者刘民生参加了国家公祭仪式。刘民生说,只要身体允许,他都会到场参加,希望全世界都能了解南京大屠杀史实,让历史不再重演。

      截至12月13日,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存32位,平均年龄超过94岁。

      19岁的南京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学院学生蒋秉錞,是幸存者陈桂香的曾外孙,也是第三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他表示,希望能够发挥专业优势,接过传播真相的接力棒。

      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是在仪式上撞响“和平大钟”的6名社会各界代表之一。他表示,自己将不忘初心,为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号门外空地上,陆续有群众自发前来敬献鲜花。“虽然只是献一束花,但我仿佛能和87年前的同胞产生共鸣,一定要珍惜和平。”南京工业大学大四学生吴骏杰专程来到纪念馆悼念。

      当日,南京市17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12个社区和6家抗战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步举行悼念活动;全国抗战主题纪念(博物)馆同步举行悼念活动。同时,来自江苏、辽宁、重庆等地50多所学校的学生同上一堂“学历史、诵和平、共朗读”主题网络云班会。“我要把和平两个字写得很大很大,让全世界都看到”“我希望地球变成一个大家庭,大家能够一起学习怎么更好地相互理解和尊重”……相隔千里,孩子们共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传递着对世界和平的祈愿。

      日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2024年新征文物史料发布会,包括侵华日军第十三师团士兵西条荣策的战时日记、日本警视厅建筑课课长石井桂的调查报告《关于上海、南京的防空设施》及调查的原始文件等在内的重要文物史料入藏纪念馆。目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文物史料已有19.4万余件,年参观人数超过500万人次。

      “国家公祭仪式以最高级别仪式宣示国家坚定立场,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公祭场所能够承载过去、托起未来,让我们铭记人类之殇,向世界传播记忆符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张生说。

      暮色渐浓,17时30分,纪念馆祭奠广场内,幸存者后代代表、医护人员代表、教师代表、国内国际紫金草志愿者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身着素服,手捧蜡烛,为30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烛光祭”。荧荧烛火寄哀思,亦照亮和平发展的前路。

      (本报南京12月13日电 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姬尊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