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见闻】
近日,记者行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随着一泓蜿蜒北上的碧水,感受着南水北调给沿线群众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
镜头一:红嘴鸥
立冬后,陕西汉中天汉湿地公园成了候鸟的天堂。鸬鹚、秋沙鸭、红嘴鸥……嘎哇叫着,好不热闹。
候鸟志愿者、73岁的赵宏杰开始忙碌起来。看着头顶盘旋嬉闹的红嘴鸥,他心里欢喜,吹一口哨,红嘴鸥便停在他的肩膀上,吞下递过来的小鱼虾。十多年的追踪爱护,让老赵和红嘴鸥成了“一家人”。他记录下每年红嘴鸥的数量,从一开始的十来只,到现在的4000多只,“候鸟很聪明,哪儿生态好落哪儿。以前这儿江面满是采砂船,现在是我们的幸福园”。
生态好了,水质自然优良。工程通水十年,汉江汉中段出境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不仅如此,“越靠近丹江口库区,水质越优良。为什么?沿江城市守水护水,一层一层‘筛’,汉江水怎能不清澈透亮。”汉中市一江两岸办公室副主任闫晓明说。
镜头二:清漂队
汩汩汉江水,汇入丹江口水库。青山之间,万顷碧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此为起点,蜿蜒北上。
一大早,库区清漂队就开动了。不过8点,他们已“巡”遍100多公里的管理段。
驾船的王照兵是行里手,和水打了半辈子交道,50多岁了还活跃在水上。他原是丹江口渔民,工程开建后,收了渔排、驳船,转身成了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太阳把脸晒得红黑,手上都是厚厚的茧。值得吗?“看着水库很清很亮,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淡淡一句,收兵而去。
在湖北丹江口,环保志愿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水滴。现在,“小水滴”已经超过20万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守水护水的队伍,库区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王照兵说。
的确!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109项水质检测指标中有106项达到Ⅰ类标准,全域水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镜头三:移民新村
会议室内,河南淅川九重镇邹庄村村支书邹玉新滔滔说着3年来村里的变化:353个温室大棚,种植猕猴桃、草莓;成立旅游公司,改造农家乐;村民有活干、有钱赚,村集体收益连年增长,村民人均年收入较5年前翻了两番,较搬迁前翻了五六倍……会议室外,邹庄移民新村的变化更加具象,粉墙红瓦、花草环绕,新铺的柏油路直通各家小楼……
当年,为了沿线人民能够喝上南水,40多万人舍小家为大家,搬出库区原来的家。十几年过去,他们的日子过得好不好?一份调查报告这样写道:移民外迁后,居住环境极大改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提高,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对未来充满信心,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发展目标。
镜头四:超级工厂
因为有了南水滋润,河南郑州航空港急速生长着。也因为有了水,比亚迪超级工厂,在一年内矗立起了万亩的厂区,5万人在这座超级工厂工作,不到1分钟,就生产一辆新能源汽车。“2021年9月选择在这里落户,水资源保障正是考量的重要一方面。”比亚迪郑州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工厂用水量200万吨,2023年攀升至410万吨,随着产能扩张,今年还将继续增加。
南水北调,缓解北“渴”。长河泱泱,利泽万方。“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促进了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助力受水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畅通了南北经济循环。”水利部南水北调司副司长袁其田说。
镜头五:百泉复涌
环邢皆泉也!太行山下的河北邢台曾有“泉城”的美誉。泉水主要来源于地下水。由于超采,自20世纪80年代起,邢台的泉水逐渐断流。
如今,“水涌百穴,甘露争溢”胜景再现。用心的邢台人,修亭子、盖公园,把一口口泉眼小心地保护起来。邻近的七里河,如今已是“流动的河”,再不是当初干沙床子的模样。
这一切,南水北调功莫大焉。越来越多的南水代替地下水,水源置换,还水于河湖。生态补水,助力生态修复,华北地区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重现生机。
镜头六:桃花水母
一滴南水,要跋涉15天,走中原,穿黄河,依太行,终于到达目的地——首都北京。此后,南水兵分两路,一路自南向北,沿西四环暗涵到达位于海淀区的团城湖明渠;另一路通向南干渠工程和东干渠工程,覆盖北京城区南部与东部地区。10年来,超106亿立方米南水奔涌入京。
奔流上千公里,入京南水水质怎么样?桃花水母告诉你:今年8月,亦庄、黄松峪水库、怀柔水库发现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对水质、水生态环境要求极度严苛,出现桃花水母,是北京水质和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佐证。也几乎同时,丹江口水库数次出现桃花水母的身影。
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水好了,甜!南水北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是工程沿线许多人的心声。
(本报记者 吴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