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编者按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对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出战略性、全局性决策部署。提出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
当前,各地培育壮大产业工人队伍有何举措?一线工人在创新创造路上有何感想?要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还需要打通哪些堵点?且听各方声音。
以匠心育匠人
讲述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职工、“蛟龙号”首席装配钳工 顾秋亮
近年来,中国制造加快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型。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蛟龙”深潜,每一项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大国工匠的坚守与传承。
让工匠精神的种子在新时代学生群体中生根发芽,让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能量,是职业教育的目标所在。为引导广大职教学生自觉成为工匠精神的继承者、践行者和传承者,我应邀加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精密制造学院“薪火宣讲”先锋讲师团,为同学们讲述“蛟龙号”零件装配技术难点案例。
记得在一次宣讲活动中,有同学问我“丝”是什么?为什么大家都称呼我为“顾两丝”?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现场展示了钳工实训的基本技巧,让同学们亲身体验相当于十分之一根头发丝的“一丝”是什么概念。接着,我告诉同学们,“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对密封性的精度要求达到“丝”级。在摇晃的海面上,靠着自己的判断,用眼睛看、用手摸,即便是纯手工打磨维修的“蛟龙号”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因此同事们亲切地称呼我为“顾两丝”。正是坚持“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恪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我才能从技工学徒一步步成长为“免检技工”,再到大家口中的“顾两丝”。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我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了解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始终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老师们把校企合作案例融入课程教学,学生们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训车间里开展技能实践,这让我深刻感受到现代职业教育的务实与魅力。经常有青年学子在宣讲结束后主动与我交流他们在日常实训和技能竞赛过程中的心得,我勉励他们要心怀对党和祖国的热爱,沉下心来苦练基本功,踏踏实实走好技能成长成才之路。
最令我欣慰的是,我时常看到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时常听到老师们的肯定和赞许。薪火赓续,匠心传承,新时代的青年已主动接过时代的接力棒,而我也将不断探索,努力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助力更多学子在智能制造的赛道上跑出青春加速度。
从农民工到新产业工人
讲述人: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焊接师 贾志光
我曾经是一名农民工。20多年前,我在北京的工厂里边工作边学习。中午休息时,我就去废料堆里找边角料练习试焊。师傅看到了说:“你这个小伙子还可以,焊个结构件试试。”于是,我走上了焊接岗位。2013年,我入职楚天科技,向技能师傅学习,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焊接,每一个焊缝、每一种焊接方法都有不同的工艺。就拿制药装备的配液管道来说,它是输送药物的,对管道内部光洁度要求非常高,通过焊接将不锈钢管道连接起来,每一个连接处焊接成型后,要求每一个焊缝都是“光亮”的。焊接作业时,需要向不锈钢管道里充氩气,将管道中的空气排出,保障管道内部的焊缝成型。要根据不同的位置调气的流量,如果管道中空气没有排尽,管道内焊缝就是黑色的,就只能切掉或报废了。每个管道的焊缝都有我们的钢印号,既保证了有据可查,又能提高焊工的责任心和职业素养。
尽管现在自动焊接已经普及,但在某些部位、某些方面仍需手工焊接。比如设备里阀门多的地方,自动焊接机头伸不进去,就只能手工焊接,这就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我掌握方法以后不停练习,焊得越来越好。
2017年,我开始进行焊接工艺创新。印象比较深的是我主试制的箱体夹套焊接工艺改善项目,原来用手工电弧焊效率不高,易产生气孔导致返修。后来改用气体保护焊,产品质量上升了,焊接效率也提升了30%至40%。
现在除了技术攻关,带徒弟也成为我的工作重心之一。2017年楚天科技青年技术骨干焊工特训班成立,我担任骨干培训师,利用业余时间设计并主讲了几百课时的理论和实操培训。特训班结业学员焊接技能迅速提高,快速成长为企业焊接骨干,并多次在省市级焊接技能竞赛中获奖,这让我开心极了。
未来,我会继续依托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推荐、发现、培养更多焊接技能人才。
助力青年产业工人成长成才
讲述人: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深圳技师学院)校长 邓元龙
不久前,我们学校举行了2024年校友返校日活动,很多校友回学校畅谈交流。今年回来的三位校友,令我印象深刻。
应用生物学院校友郑志锋在座谈会上说,在校期间充分的俱乐部管理经验和实验室实践经验,让他在一次面试的专业性考查和二次面试的公共性考查中脱颖而出,最终顺利进入某知名生物技术公司。他的经历,让我想起学校与相关企业在2019年签约建立的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共同搭建师资团队,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建实习、技能竞赛、教科研、培训基地等,通过“岗位+培养”模式,为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郑志峰向我坦言,他在校期间虽然学习掌握了实操能力,但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所欠缺。因此,他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增补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向我建议,可以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以更加贴合产业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尽可能做到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的相对平衡。我很感激校友们提出的每一条宝贵建议,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未来改进的方向。
会上,中德智造学院校友陈恒说,正是因为在学校提早接触到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程序设计和机器人相关知识技能,为他现在从事研发工作打下了基础。目前他与上百名高学历的工程师共事,技术毫不逊色。我很欣慰,从一名职业院校毕业生,到成长为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独当一面的电气工程师,他只用了不到3年时间。
程晨是信息与通信学院的2024届应届毕业生,目前供职于深圳一家知名通信企业,担任解决方案架构师,致力为企业客户提供高效、创新的云服务解决方案。“在学校,我加入了云计算俱乐部,深入学习互联网技术,获得多个技能类证书。”他说。
郑志峰、陈恒、程晨的成长经历是我校助力青年产业工人成才的缩影,折射出新一代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果。作为广东省首批高水平技师学院,同时也是广东省首家以技师学院为基础设立的高职院校,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深圳技师学院)正瞄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数字化、国际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焊花飞溅中不断创新
讲述人:沈鼓集团总装车间焊工高级技师、正高级工程师 张腾蛟
回望20多年的工作经历,我亲眼见证了车间的巨变。从月产两三台压缩机到如今月产四十台左右,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一线工人的技能要求越发严格。持续学习始终是我破解技术难题、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法宝。
作为一名一线焊接工人,平时在车间接触最多的,就是压缩机管路的焊接工作。记得在练习仰板手工电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时,我尝试采用直流反接断弧操作法以避免气孔缺陷,但粘焊条、电弧偏吹、背面凹陷等问题接踵而至。为了找到解决方案,我一次次到书店找资料,综合多种技术的精髓,最终研究出独特的焊接工艺,不仅使试件成形美观,且射线探伤全部达到一级无缺陷。后来,我进一步完善总结这一方法,形成《仰板手工电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和《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药芯焊丝单面焊双面成型》两项操作法,解决了多项生产瓶颈。
技能的提升,让我有机会参与更多重点项目。2011年,我国第一台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在沈鼓试车成功。在此过程中,我成功解决了几十项焊接机壳修复、不锈钢管路改造等技术难题。这也激励着我立志成长为一名技艺精湛的工匠。
技能的精进离不开日复一日地钻研与练习。在解决压缩机关键部件密封件的焊接难题时,我面对的是厚度仅为头发丝三倍,且材质铸铝杂质多、焊接性极差的密封牙尖。焊接这样的部件,无异于在刀刃上绣花。经过上千次的反复实践与实验,我总结出了“铸铝密封牙尖焊接修复法”,打破国内外在密封焊接领域的先例,显著降低了报废率。该技术在我国第一台天然气长输管线压缩机的生产中得到应用。
每次技能的精进和技术的创新都让我深感喜悦与满足。至今,我还依然保持着焊接管路X射线探伤一次合格无返修的纪录。在单位“双增双节”活动中,我提出十多项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仅进、回油不锈钢管路改造工程一项,每年就能为企业节省至少300万元。
我深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便建立了网络交流平台,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业余时间,我义务为其他企业员工进行技术培训。
未来,我将坚守工匠精神,不断学习新知,勇于探索创新。期待与更多同行携手共进,一起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一线工人的坚实力量。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刘梦、苏雁、禹爱华、龙军、严圣禾、刘勇、王鲁婧 本报通讯员 王琪、肖玉泉、罗若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