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江西省最早开办美术与设计专业的院校之一,扎根赣鄱大地,紧扣乡村振兴、文化强国、美丽中国以及江西“1269”计划的战略需求,构建“444”育人体系,即打造“四术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四聚四融”教学科研融合机制、构建“四方联动”社会服务路径,创新美术设计人才培养机制,以美为媒服务强国战略发展。
“四术一体”培养拔尖美术与设计人才
以“四术一体”为培养目标对接社会需求。学院遵循新时代艺术教育发展规律,以创新为引擎,以美学为桥梁,精准对接社会需求,依托“红五星”党建品牌强化思政引领作用,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仁术)、精湛专业技能(技术)、卓越审美能力(艺术)和深厚学术素养(学术)的“四术一体”拔尖美术设计人才。
以“双师双室”教学方法适应时代发展。学院采取“双导师”制教学,校内导师专注于艺术审美和学术理论教学,校外导师侧重于技术传承与艺术创作实践,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教学场所采取智慧教室和工作室的“双教室”制,深化校企政合作,推动教学向专业化与数智化转型。
以“三元立体”教学评价驱动质量提升。学院积极构建学校、行业、企业三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赛参展、发表学术论文论著、参与社会服务,以全面、多元的视角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业成果。
“四聚四融”创新教学科研融合机制
聚焦团队建设,优化自培与联建融合。学院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同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学院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4个团队获评江西省名师工作室和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4人次担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5人次入选“双千计划”“井冈学者”等。
聚焦学科交叉,智化艺术与科技融合。学院聚焦学科建设前沿,面向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数智美育转型需求,引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北京交叉科学学会共同打造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联合创新实验室,推动艺术创作与科技研发的协同创新。
聚焦方法创新,深化学习与研究融合。学院采用探究式、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将科研实践环节融入实验课程或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学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4项、铜奖4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铜奖1项,获省级以上竞赛与科研奖项200余项。
聚焦平台建设,强化学习与产出融合。学院积极构建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的平台体系,促进教学与科研双向互动。5年来,获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等3个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建立30余个实习实践教育基地。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国家级教学比赛奖8项,获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及研究生优质课程等11项,出版教材16部。承担国家级课题7项,省级课题8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7项。
“四方联动”创新社会服务路径
校企联动,以美之品牌赋能乡村振兴。学院通过文创设计激活乡村的历史文化、农产品等特色资源,实现文化与产业融合。“帛道坊”非遗夏布特色工作室与传承地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助力搭建夏布“产品—产业—生态”之路,切实解决夏布传承难的问题。助力上饶市乡村企业打造“原木生活”“金秋菜籽”农产品品牌,累计获得经济收入超1000万元。
校政联动,以美之设计服务文化强国。学院积极与文化部门合作,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积极回应国家文化发展需求。教师先后承担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文化活动、海昏侯文创产品设计、滕王阁二次改造提升主阁内部展陈设计、汪大渊广场雕塑设计、广东南台山大佛寺仿古建筑设计等重大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师生在建国50、60、70周年三度承担首都国庆群众游行江西彩车设计工作,得到江西省政府的褒奖。
校地联动,以美之环境助力美丽中国。学院通过“艺术乡建”“乡村振兴美育工作站”等项目,在宜春高安洋港村、铜鼓县东源村、南昌东湖区莘洲村等乡村振兴点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以“一乡一景”改造乡村建筑、景观和公共设施,打造宜居宜游环境。
校校联动,以美之模式引领美育创新。学院全面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美育内涵教学,构建了“一轴双轨三平台,校馆协同四联动”的大中小幼美育一体化模式,打造了大中小幼相衔接的课程、教材、师资培养、家校协同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承“艺道日新”的学院文脉,“艺科融合”的时代要求,铸魂育人,培养拔尖艺术人才,服务国家强国战略发展。
(作者:周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