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四秩,济世经彩。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简称“同济经管”)建院40年来,始终与家国共进、与时代同行,以服务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逐步发展成为覆盖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与公共管理等一级学科的国际化、研究型院校。学院先后获得国际商学院协会(AACSB)、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EQUIS)、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CAMEA)、项目管理协会全球认证中心(PMI-GAC)等国内外权威认证,经济与商学进入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简称ESI)全球排名前1%,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位列A+,工商管理学科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中获评A+,管理学和工商管理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100,位列中国内地高校前5名。
在过去40年发展的高起点基础上,作为同济大学课程思政示范学院、质量文化示范学院和“三全育人”示范学院,学院积极落实同济大学《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三化”赋予传统学科发展新动能,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平台搭建等方面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强“根”固“魂” 党建领航新发展
学院党委书记施骞表示,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高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时代使命和担当,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领航筑牢治理根基,凝心铸魂推动事业发展”的工作要求,学院大力推进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入选全国第三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党团班组织建设、大思政课体系建设、学风建设、创新实践等为抓手,建设“专精特新,提质增智”全周期精准育人体系。
知行合一固本,展现实干新作为。学院程名望、韩传峰教授主持的项目获批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石建勋、刘虎沉、陈强、钟宁桦、诸大建教授入选新一轮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专家学者积极推动理论宣传阐释工作走深走实,为上海城市发展建言献策,推动“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
锚定“三化”新目标 重塑育人新范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同济经管院长谢恩表示,学院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变化,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手段,全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跨界融合,拓展育人空间。学院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对接市场供需,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加强跨学科融合协作,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联合推出智能金融方向金融硕士项目,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A+”学科强强联手,设立“环境科学-会计学”双学位“双碳”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打造对接国家“双碳”目标需求的复合型拔尖人才队伍,与数学科学学院合作推出的金融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位项目是2024年同济大学最受欢迎的本科双学位项目之一。
大模型进课堂,还原现实情境。针对传统金融教育中知识更新滞后和实践应用场景缺乏等痛点问题,学院引入大模型金融数据资源,还原真实金融交易情境,实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跨越式发展。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精准滴灌”。人工智能数字教室实现课前课件资料同步、课中混合教学自动录课、课后智能生成摘要分析,智慧平台为学生个性化教学提供强大支持。
携手全球伙伴,共育数智人才。学院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相关学院签署系列合作协议,在数智人才贯通培养模式上迈出重要一步。与慕尼黑工业大学签署合作意向书,致力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发展方面开拓更多领域、更高层次的合作。
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学院联合全球商业 AI领域领军企业思爱普搭建智能化转型前沿课程;与东方财富技术团队深度合作,定制化研发涵盖AI驱动的投资分析、智能财务管理、机器学习算法等多个前沿专属知识库;与钉钉签约共同培养数智化人才;与国泰君安证券等头部券商共同构建成建制实习机制;通过“同济案例日”深入走进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带领学生沉浸式了解前沿技术的行业应用。
澎湃数智新动能 壮大发展新优势
学院坚持“四个面向”,持续纵深推进基础研究和有组织科研,布局新兴交叉学科,推进优势特色领域向新领域、新赛道迁移转化。
聚焦“三化”,布局新兴交叉领域。学院在服务运营管理、智能时代企业AI战略与创新选择、数字经济与城市治理等领域聚集了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人才,关注大模型融通的组织学习与创新生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企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策略等,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整体方案。
承担“大任务”,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学院师生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一大批国家重大建设工程提供项目进度管控服务,为雄安新区、港珠澳大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前海等30余个国家或区域重大工程提供技术攻关与咨询服务。由学院诸大建教授和陈海云作为领衔专家研发的全球城市监测框架“上海指数”,连续4年在世界城市日发布最新成果,深度参与和设置全球城市议题,为可持续发展与数字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上海方案”。
汇聚“大团队”,突破“卡脖子”技术壁垒。张小宁教授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集中优势资源攻关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关键核心技术,以“数智化”推动超大特大城市的敏捷治理,助力“一流城市”实现“一流治理”。梁哲教授及其团队和业界共同开发的新一代智能航班恢复系统,运用运筹优化理论和人工智能解决大面积航班调整问题,为国内该技术的发展贡献智慧。
创新大平台,开展融合攻关和人才联合培养。学院参与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上海杨浦)平台建设,关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风险识别与评估,助力打造城市建设、社会治理智能化升级的“上海示范”“全国模板”,支撑国家和上海数字化转型战略高质量落地。
打造聚才“金名片” 激发创新活力涌流
学院组建以院士、长江、杰青、优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高水平、专业化学科建设人才队伍,推动学科综合实力持续稳步提升。学院在UTD商学院科研排名的大陆高校中跃升至第9名,彰显了全球领先的科研水平。
硬核师资,兼具“中国深度”和全球广度。学院顾问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重庆教授获第七届管理科学奖特殊贡献崇敬奖,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的奠基人丁士昭教授是全球第3位获得PMI Linn Stuckenbruck“教育卓越奖”荣誉的项目管理教育专家;谢恩、梁建、肯尼斯·金(Kenneth A. Kim)、刘虎沉、解学梅教授,熊伟副教授等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刘虎沉、解学梅、马卫民教授和王世进、吴冰副教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程名望、周楠、钟宁桦、张超教授的研究成果荣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钟宁桦教授入选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青年菁英。
厚植储才沃土,高水平成果持续涌现。近年学院中青年教师在世界名刊PNAS发表研究论文2篇,为同济大学人文社科领域成果在世界四大刊发表实现零突破;2023年在经济学世界五大顶刊之一的《政治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发表研究论文1篇。
以赛促学,锤炼未来人才。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数字金融、商业模拟和案例大赛等,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和创新应用能力,经管学子在各类国家级大赛中拔得头筹,彰显了学院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成效。
扩容国际“朋友圈” 汇聚全球创新资源
学院扎根上海,放眼世界,聚焦北美及“一带一路”,发挥对德优势,与德国、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著名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30多个双学位项目和80多个非学位交流项目,国际化优势显著。
国际合作,创新致成。学院在德国柏林设立同济经管中德中心,搭建学术界和产业界交流合作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发掘合作潜力,推动中德知名高校和著名企业在智能科技、绿色经济、人文交流等领域展开深度对话。
跨文化人才广受国际认可。学院提供的200多个全英文课程项目覆盖本硕博层次,为全球学生提供国际化学习环境。管理学硕士项目(MGM)在《金融时报》相关排名中以卓越的表现荣登全球第13位。
高层次国际会议,传播中国声音。学院举办第三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新时代中法可持续发展合作与展望论坛”等高水平国际会议,聚焦人工智能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传播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