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呼和浩特12月2日电 记者高平、王潇从内蒙古自然资源厅获悉,一件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垩世恐龙标本被认定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百年鸳鸯龙。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这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科研人员3年多的研究成果。据介绍,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科研人员2021年在阿拉善左旗毛儿图——大水沟野外考察点发现了两具较完整且紧邻的恐龙骨架化石。在之后的3年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科研人员联合开展野外调查,经过采集、修复、CT扫描重建、激光扫描等研究,发现两具恐龙骨架化石来自1亿多年前的早白垩世。由于该化石标本中包含两个较完整且紧邻的个体,故以“鸳鸯”作为属名,种名“百年”则是纪念窃蛋龙类恐龙命名100周年。
经研究,百年鸳鸯龙形态学特征组合区别于其他已知的窃蛋龙类成员,代表了一个较小型的窃蛋龙类新类群。在此之前,大部分已知的窃蛋龙类都来自晚白垩世,而早白垩世的种类比较少、分布也基本局限在辽西地区的热河生物群。这次发现的百年鸳鸯龙,为早白垩世窃蛋龙类增添了新的成员,并扩展了早白垩世窃蛋龙类的地理分布。
百年鸳鸯龙体长不足1米,属于小型兽脚类恐龙,是和鸟类亲缘关系比较近的带羽毛恐龙。在骨骼形态上,百年鸳鸯龙最突出的特点是后肢修长,被认为善于奔跑,但是后肢肌肉却不发达,它们又可能不太善于奔跑。“这样的特征组合看似矛盾,却和现代涉禽鸟类一样,百年鸳鸯龙具有涉水习性。这个发现为我们了解恐龙的生态多样性提供了新证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郝明泽博士说。
除了骨骼之外,百年鸳鸯龙化石中还发现了胃石,表明它们像现代鸟类一样吞食小石子储存在消化道中,帮助研磨食物。目前,百年鸳鸯龙研究尚处在形态学研究阶段,头骨化石的骨骼特征还未完全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