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支撑,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以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价值引领为核心,以科学评价为保障,筑牢思政教育主阵地,不断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化“新思想”研究与传播。学院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依托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衡阳师范学院基地、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及科研、思政工作研究项目,以研究、阐释和传播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根本任务,在学习上做扎实、在研究上下功夫、在传播上创实效。组织师生按年度分专题开展校内外的理论宣讲,坚定不移地做真理的传播者,同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载体,学习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学院成立党史学习教育等专题宣讲团,在校内外开展宣讲200多场次,追信仰之光、筑信仰之基、与信仰对话、践信仰之行,把宣讲平台打造成育人阵地。
优化“主体性”实践教学环节。学院制定详细而具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编写出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程》等教材,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规范教学流程,以衡阳和学校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湖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和活跃的现代文化为支撑,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微视频制作等学思践悟活动,组织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竞赛,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的辉煌历史和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重任。整合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在教学互动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和教育生态,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育“个性化”思政教育模式。学院以问题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用对策领域的研究,推动研究团队建设,服务于人才培养。深入开展走访调研活动,利用网络平台大数据,系统梳理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组织集体攻关、集体备课,课堂理论教学讲重点,教育引导抓热点、解疑点、破难点,做到“四融入”“五转变”和“六注重”。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课堂搬到学生宿舍、红色场馆、田间地头、企业社区等场所,以“音乐党史课”“追寻红色足迹”等形式开展辅助教学;打造“芳琳有约”学生发展服务平台,建设“述往思来”红色文化传播工作室,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以新时代新征程的壮阔实践,引导学生坚定科学的价值取向,坚定“四个自信”。
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协同育人。组织团队重点做好“基于‘三全育人’视阈的一体多维‘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与实践”项目,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努力让项目团队成为开展实际工作的创新团队。依托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项目,以思政课程育人为“体”,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维”,“一体多维”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以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和联系纽带,在主渠道和主阵地的衔接中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制定“适时型”评价指标体系。学院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系统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教育过程与途径、条件与环境、整体效果等作为评价范围和内容,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需求侧一级评价指标体系。从制度保障有效性评价、教育引导过程性评价、实践养成结果性评价、学生成长发展性评价等切入,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工作评价和效果评估相结合,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的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科学化和长效化,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