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02日 星期一

    精细化气象服务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高嘉遥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02日 07版)

      【专家点评】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依托精准的监测设备、高效的数据分析、精细的服务体系,我们正从“看天”变成“用天”:农业气象服务已广泛覆盖全国15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300万农机手,显著提升机收作业效率;实施风能太阳能发电精细化气象服务示范计划,在空间上尽可能精细经纬度坐标,在时间上提升预测频次,实现气象与能源深度融合;400多个地区被评定为“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等,部分气象景观成为当地旅游招牌……气象服务依托专业、优质的数据支撑,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细化的服务产品,这是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提升的生动体现。

      农业生产离不开气象服务的支撑和保障。气象服务充分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效促进了自然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科学利用。一方面,依托先进的气象观测、环境数据采集及信息处理技术,农民可以获得天气预报、灾害预警、节气农事等多方面的气象支持。这样能有效避免自然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负面影响,减少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结合当地气候资源状况,针对特色农产品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气象科技服务,同时做好气象信息的溯源工作与品质评价,可以大大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与品牌影响力,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气象服务能够充分释放乡村资源价值。农业发展以高品质农产品为核心,充分利用本土气候资源对于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依托气象科技服务,可以精准把控种、养、加、储、销等过程的科学方法与最佳时机;开展气候影响前置研究,可以助力农民敏锐捕捉市场动态,灵活调整产品供给策略,有效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为农产品合理定价提供依据,从而显著提升农产品经济效益。此外,结合地方农业特色优势,气象科技服务为生态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持续推动优质气候资源转化为生态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切实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金融气象服务“三农”促增收。气候变化作为非传统安全风险的重要来源,正逐步演变为影响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近年来,气象部门与金融保险机构深化合作,持续推进气象保险产品与服务研发,积极推动天气指数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加速应用、广泛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与气候投融资等工作,在气象灾害风险减量、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开发等领域取得进展。比如,气象部门与保险机构组建金融保险气象服务创新团队,研发保险气象灾害风险减量服务关键技术与产品,构建保险风险减量全链条气象服务体系,致力于满足农业差异化风险保障需求。

      然而,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影响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性日益增强,统筹发展和安全对气象防灾减灾的要求日益增高,农民对气象科技服务的需求日趋精细,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对进一步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深挖气象科技为农服务潜力,切实发挥好气象科技服务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趋利避害作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发力。

      提高气象科技为农服务的精准性、时效性和针对性。气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要在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及区块链等前沿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提升气象科技服务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构建新型智慧气象服务体系提供了契机。聚焦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研发与应用智能化气象监测设备,精细化监测农作物生长状态,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乃至个性化的气象服务;完善“互联网+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平台,推广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客户端应用,助力农业生产者优化生产、科学决策,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坚实的平台与技术支撑。

      深挖乡村气候资源优势,积极推动乡村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地方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是“生态立乡、产业富乡、旅游强乡”的重要基础,气候资源具有绿色、可再生、可持续的特点,对于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价值。鉴于此,必须树立气候资源理念,深入挖掘乡村气候资源潜力,精准开展农业气候资源评估、积极推进优质生态农产品认证,将气候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品牌竞争力,充分释放气候资源的经济价值。此外,要培育气候型经济增长点,利用气象科技服务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活力,为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鼓励分工配合、联合科研,提升“气象×金融”科技创新能力。气候风险具有复杂性,仅靠单方面力量难以有效识别应对。“气象×金融”合作,需要在政策引导、市场挖潜、数据融合、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分工配合,形成合力。比如推动气象服务体系与各行业政策体系有机衔接,逐步完善中国金融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天气指数期货等天气衍生品的发展,强化气象风险减量等能力建设;深化气象与金融行业数据共享和融合应用,共同构建相关领域政策、业务规范、技术标准等体系框架;联合开展气象灾害成灾机理、灾害防治、灾害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研究;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建立高层次人才交流协作机制,打造“气象×金融”人才高地。

      (作者:高嘉遥,系江苏省委党校江苏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