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01日 星期日

    《怀唐伊条约》之争折射新西兰社会裂痕

    作者:本报记者 李佳彬 杨科杰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01日 08版)

      近日,新西兰女议员克拉克在议会撕毁法案文本并跳起毛利族传统哈卡战舞的视频在全球各大社交媒体广为传播。同时,约有4.2万名毛利原住民发起为期9天的全国抗议,从新西兰最北端一路游行至首都惠灵顿,并将议会大厦团团围住,强烈要求否决侵犯毛利人利益的相关法案,捍卫新西兰的“立国之约”——《怀唐伊条约》。

    版本差异为争议埋下伏笔

      作为新西兰的原住民,毛利人据称最早于公元1150年前后从库克群岛和东波利尼西亚乘独木舟和木筏来到当时尚无人烟的新西兰南北两岛定居。14世纪后,随着移居而来的毛利人逐步增多,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和文化。自18世纪中叶起,来自欧洲的商人、船员、传教士等开始在新西兰落脚,到1838年定居此处的欧洲人已超过2000人。

      1840年2月6日,英国政府为抢占先机,委派代表在新西兰北岛的怀唐伊镇与当地45名毛利族酋长签署了著名的《怀唐伊条约》。根据该条约,新西兰两岛被纳入英国政府控制,毛利人被允许掌控自己的土地、森林、渔场和其他物产,并享有大英帝国臣民相同的权利,其传统风俗也应得到保护。

      不过,由于当时的翻译人员无论是在语言功底还是法律专业能力方面都存在欠缺,《怀唐伊条约》的英文版和毛利文版在关键术语上存在错译或漏译的情况,使得两个版本在解释上存在重大出入,为日后的争议埋下伏笔。例如,条约第一款的英文版规定毛利人同意将“主权”移交给英国王室,但毛利文版中的用词则是“治权”。此后,新西兰南北两岛先后有512位酋长在该条约上签字,但只有39名酋长签署了英文版。

      1975年,新西兰议会通过了《怀唐伊条约法案》,首次在国家法律框架内承认《怀唐伊条约》。同时成立“怀唐伊调解庭”,负责审核政府部门违反条约的行为。《怀唐伊条约法案》首次提出阐释条约的“《怀唐伊条约》原则”,并至少在35部法案和司法裁决中获得法律确认,其核心内容包括政府治理权、毛利人自治、平等、合作、纠偏补偿。从历史延续性角度来说,《怀唐伊条约》是新西兰的立国基础文书,对其条款的解释至今仍指导着议会立法和政府施政。

    新法案缘何引发轩然大波

      依据《怀唐伊条约》,毛利人得以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独立性,并在新西兰社会里享有不少特权。例如,毛利人一旦触犯法律,将由专门的“毛利法庭”负责审理,判决结果往往会对毛利人有些偏袒。除此以外,毛利人在考学、就业、医疗、社会福利等诸多领域也都享有不同程度的优待,包括在各级议会组织中都预留了相应的毛利议员议席。

      此前,毛利人口占比相对较低(1961年毛利人只占新西兰总人口的7%),其虽享受一定“特权”,但并未引发过多争议。近年来,毛利人口的比重逐年递增,2001年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4.7%,2023年攀升至17.8%。尤其是在25岁以下的新西兰人口中,毛利人占了近三分之一。这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本次引发举国抗议的《〈怀唐伊条约〉原则法案》,由新西兰中右翼政党行动党提出,核心诉求便是要修改《怀唐伊条约》中赋予毛利人的特殊权利。该党领导人大卫·西摩虽然本人就有毛利血统,但长期反对毛利人特权。早在2022年,西摩便明确提出要草拟新法案,明确定义“《怀唐伊条约》原则”。

      在新法案草案的内容中,一是要求政府和议会分别享有完全的行政和立法权,要服务于所有人的利益、符合法治、维护自由和民主社会;二是承认、尊重、保护《怀唐伊条约》规定的毛利人权利,但如果其权利与“所有人的权利”相左,那么只有1975年《怀唐伊条约法案》关于历史条约解决方案所确认的权利内容可适用;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有人享有平等的法律保护和基本人权,不得“区别对待”。

      行动党在重重阻力下坚决提出这样的修正法案,揭示了新西兰政治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各族裔间的立场差异。作为法案的发起方,行动党坚信该法案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并促进社会公正。支持者认为,毛利人在资源分配、教育和医疗等多个方面长期享有特权,引发了其他族裔的不满,并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只有取消这些特权,才能够建立一个更为公平公正的社会。该法案的提出旨在修正历史遗留的问题,消除优待现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平等。

      反对者则认为,新法案是假借“人人平等”来剥夺毛利人的合法利益,挑动社会对立。新西兰前总理希普利表示,“提出该法案就是在新西兰制造社会分裂”。此外,新西兰工党、绿党和毛利党也发布联合声明,痛斥该法案具有“分裂性”。

      根据新西兰议会议事规程,任何法案都须经“三读”方能生效。尽管该草案在11月14日通过了一读,但在抗议发生后,各主要党派均表示,在二读阶段不会支持该草案。新西兰总理拉克森明确表示,其所领导的国家党在二读阶段也将反对该草案,这意味着该法案最终将难以转化为法律。

      尽管在拉克森和议会主要政党发声表态后,本次抗议活动得以暂时“平复”,但对《怀唐伊条约》的不同理解,已经成为新西兰社会长期以来难以弥合的分歧。为了缓解各方矛盾,新西兰政府曾于2016年启动条约重译项目,试图增进民众对“立国条约”文本差异的理解。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如何妥善处理毛利人地位与国家团结的关系,如何在历史遗留问题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持续考验新西兰政府的政治智慧。

      (本报记者 李佳彬 杨科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