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01日 星期日

    数字赋能,展古艺新姿

    ——浅赏传统工艺主题下的数字艺术创作

    作者:马晓娜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01日 09版)

        数字交互装置《万花冠》以LED风扇屏为单体元素组合成精美的粤剧头冠。资料图片

        观众畅游在以数字技术打造的传统皮影主题沉浸式光影空间。资料图片

        动态苏绣装置《玉兰蝴蝶》上栩栩如生的蝴蝶与花瓣。资料图片

        数字交互装置《扇语花》借助AI技术完成团扇的工艺制作。资料图片

        数字交互装置《山水有相“缝”》以光纤材料彰显粤绣的材质之美。资料图片

        AIGC动画作品《文化棱镜》将广州彩瓷的工艺步骤进行可视化拆解。资料图片

      陶艺、木雕、织绣、金工、皮影、剪纸……在美术史的长河中,传统工艺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传递着情感的温度,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工艺的实用价值逐渐削弱,应用场景随之压缩,那些精妙绝伦又极具特色的工艺作品往往只能陈列于博物馆内供人远观。今天,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这些文化瑰宝的传承与展示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数控技术、人机交互、AI等现代科技的赋能,传统工艺在呈现出新形式、新风貌的同时,还在材料与技艺、造型与装饰、功能与应用等维度实现了拓展。

    材料与技艺的诠释

      传统工艺是材料与技艺的有机结合,依照工艺门类的不同,其所涉及的材料可谓包罗万象,如各类金属、木材、石材、皮革、织线等。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立体展现传统工艺的材料之美,是许多艺术家探索的方向。

      依照《考工记》中对“材美”的评价标准,制物材料的美感不仅指其物质本身所传递出的视觉感受,更体现在材料性能及其所成之物的审美表现。因此,以动态的方式诠释不同材料在工艺制作过程中的变化,是传统工艺主题数字艺术创作的重要路径。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团队围绕粤绣工艺创作的数字交互装置《山水有相“缝”》。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小说《杜阳杂编》中已有南海少女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的记载。粤绣在材料的选择上颇具特色,如钉金绣工艺是将金银线与绒线混合编织,手艺人通过揣摩不同丝线的质感,调整其排布方式与受光角度,营造出层次分明且富有立体感的艺术效果。《山水有相“缝”》以光纤材料及绣布构成作品主体,当观众接近绣布,触发体感交互装置,金银线便会根据算法有序运动,在线框中进行编织。光影流转中,金银线与绒线截然不同的质感,以及两者相结合后所呈现出的丰富肌理皆一目了然,不禁让人感叹粤绣的技法之精与材质之美。

      能工巧匠对各类材料进行工艺技法的有序组合,最终完成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的工艺实体。这是将内化于心的“技”与外化于形的“材”进行有机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无疑为传统工艺主题下的数字艺术创作提供了参照。

      以工艺繁复著称的广州彩瓷,是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后烧制而成,仅彩绘步骤就包括车线、令圈、填色、挞花、织金、填绿、封边等十多道工序。艺术家王司南及其团队创作的信息可视化作品《文化棱镜》,尝试将广州彩瓷繁复的工艺步骤进行创新性呈现。作品通过AIGC动画讲述了广州彩瓷的前世今生,将瓷器的制作过程进行逐帧分解,展示了图稿设计、瓷胎挑选、颜料配置、器皿彩绘等多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在动画演示的基础上配以文字解读和真实音效,力求通过不同的感官路径,让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瓷器的诞生。

    造型与装饰的新生

      对一门传统工艺而言,造型与装饰是其最直观的视觉要素,也是其审美表达的重要途径。虽然这些要素已在工艺作品上有了基本呈现,但数字技术在这一领域仍然大有可为。围绕传统工艺的造型与装饰展开数字艺术创作,不仅考验着创作者对各类数字技术的灵活运用和对美的提炼能力,还要求其拥有创新的思维和大胆的想象。

      试看由苏州薛氏刺绣第四代传承人张雪与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共同开发创作的动态苏绣装置《玉兰蝴蝶》,其最大的亮点便是运用数字技术将平面化的苏绣纹饰进行了立体化呈现。该作品表面看上去是一件描绘了玉兰花与蝴蝶的苏绣“花鸟画”,但当观众用手轻轻拂过画面,触发的温感装置便会带动绣面中的记忆金属产生形变,花朵随之缓缓绽放,蝴蝶翅膀也徐徐展开,生动展现出苏绣的精美纹样,俨然一幅春意盎然的灵动图景。由静态到动态、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变,打破了苏绣的固有表现形式,拓展了其审美维度,亦为数字技术与传统工艺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

      类似的例子还有艺术家黎安俊及其团队创作的《万花冠》,该作品以广东岭南粤剧头冠作为主要设计元素。粤剧头冠装饰精巧,近观“丝缠线绕缀琳琅”,舞台灯光下更是熠熠生辉。《万花冠》对粤剧头冠的造型与色彩进行了提炼和转化,将头冠上丰富的装饰元素归纳为无数抽象的色块,并创造性地利用LED风扇屏作为单体元素构成整体花冠造型。随着风扇屏的转动,艺术装置变为粒子影像的载体,时而呈现粤剧经典桥段,时而变为精美的动态头冠,如万花筒一般华美绚烂,富有时尚气息。

    功能与应用的延展

      传统工艺不仅拥有多种多样的材料、技艺和特色鲜明的造型、装饰,往往还具备丰富的实用功能,广泛应用于节庆、祭祀、竞技等场景。功能性和实用性是一门工艺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成为艺术家们对其进行数字转化与再创作的探索方向。

      今年的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览上,一件名为“纸鸢漫游”的作品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件以传统风筝为设计主题的互动体验装置,分为数字显示屏和风筝线轮两部分。当观众拿起风筝线轮并轻轻拉动连接屏幕装置的风筝线,便可控制各式风筝在不同的场景中穿梭。不少参与者表示,“数字风筝”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体验传统风筝运动带来的快乐,为人们了解这一民间传统习俗提供了更加多样的路径。借助数字交互技术,工艺精美的风筝突破了物理的界限,成为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游览山水胜景的载体。同时,这种不受天气与空间限制的交互方式,有效拓展了传统风筝的应用场景,展现出传统工艺与科技产业相融合的无限可能。

      此外,有的艺术家尝试将传统皮影进行数字化呈现,以拓展其表演形式;有的艺术家以传统竹编独有的编织技法为元素设计数字交互作品,并将其运用于金工、皮艺等工艺领域;还有许多艺术家借助AI技术设计传统工艺主题的文创产品,让那些过去只能展陈于博物馆里的精美工艺品,以全新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

      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传统工艺的数字化创作是对古老技艺的传承,是对多元审美的彰显,更是对其时代价值的重新激发。在古韵与新声的交响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得益彰,交织共荣。相信在未来,随着数字化手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数字艺术作品的涌现,传统工艺将以更加绚丽的姿态绽放光彩。

      (作者:马晓娜,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