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讲述乡村故事 90后对话“90后”

    讲述人:山东省聊城市“古村之友”乡村公益合伙人 赵 灿

    作者:本报记者 李志臣 宋喜群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27日 05版)

      【一线讲述】

      我是一位90后小伙儿,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扛着摄像机去农村和村里的老人们聊天、拍摄,趁着他们记忆还算清晰,将乡村文化和历史用文字和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

      2016年,还在读大学的我利用假期时间义务编纂了《主簿营村志》。那时候,我白天访谈村里老人,晚上整理录音、查阅资料。2017年11月,26万字的《主簿营村志》正式出版发行,这是聊城出版发行的第一部乡村志书,得到了众多部门及专家的高度认可。这不仅坚定了我挖掘乡村文化的决心,也让我这个90后与村内同样是“90后”的老人们做起了忘年交,与“村志”开启了一场有趣的“对话”。虽然这是一段无法言说的“苦旅”,但我甘之如饴。

      村志是以某一个行政村或自然村为记述范围的志书,是省、市、县三级志书的延伸和补充。文化挖掘在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脉、推进乡村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化软实力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2020年,我在聊城高新区注册成立了聊城首家以乡村文化挖掘为主营业务的创业公司。这几年,有不少在外游子纷纷联系我,主动询问家乡的变化。这让我明白,编纂村志绝不是简简单单地完成一部书,它既是翔实、严谨的史料性文献,又是村民尤其是在外游子不忘乡情、品味乡愁的重要窗口。借助村志编纂广泛铺开的乡村调研,能够最大程度上以乡愁、乡情为纽带,凝聚起天南地北家乡人的力量,让离开家乡的人重新认识家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地越来越重视乡村文化的记录和传承,无论是乡村志书还是村史馆建设,都是人们留住乡愁、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方式。我知道,我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我愿意做乡村文化振兴的“星星之火”。

      (本报记者李志臣、宋喜群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