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培育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从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推动思政教育工作守正创新。
创新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学院不断丰富理论课堂内容、优化理论课堂教学方式,提升理论教学成效,助力时代新人培养。
丰富课堂内容。学院结合学校实际、学生需求,在“形势与政策”课中重点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总体国家安全观”等内容,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重点讲述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自信自强”“全面依法治国”等内容,及时准确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堂教学中,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常讲常新。
优化教学方式。学院邀请抗美援朝老战士孙德山到院讲授一堂特殊的思想政治课,引导学生感受精神的伟力,勇担时代使命;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积极探索以“六地”文化为主题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全场景教学模式,发挥好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培养时代新人的功能;与广播影视学院合作开展“学习新思想 讲出好故事——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项目,推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思政育人中的重要一环。学院在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多个时间段开展多样实践活动,着力推动实践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育人成效不断提升。
扩展实践教学基地。学院与抗美援朝纪念馆、丹东市委党校大梨树培训基地举行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充分运用学院的科研育人优势和抗美援朝纪念馆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共同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与奉天工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奉天工场发展为学院弘扬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开展“大思政”社会实践的基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场地、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空间和平台。
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学院依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师生参观走访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与革命烈士纪念馆、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昌邑区两家子乡耿屯村等,重温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聆听乡村振兴故事;组织师生代表赴沈阳市辽中区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提升实践能力,助力志愿服务,为奋力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凝聚青春力量;组织师生赴沈阳市启工街道红梅社区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活动,让“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注重文化育人
良好的环境和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无言之教”。学院致力于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以充分发挥环境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营造良好科研文化氛围。学院举办“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理论意蕴和未来发展”学术研讨会,深化师生对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内涵的理解,号召广大青年学子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举办“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建理论与实践”高端学术论坛,为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学科建设提供新思路;定期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马克思主义论坛、“青年先锋论坛”等,推动学术交流,拓展学术视野,把握理论前沿问题。
组织多样校园文化活动。学院依托“初心影院”组织开展《青年马克思》观影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精神,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激励学生将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组织学生观看“同上一堂思政大课·闪亮的坐标”主题活动,深刻感受抗美援朝志愿军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怀;举办“礼敬马克思·诵读经典著作”比赛,继承和发扬马克思宝贵的思想遗产,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陈钧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