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高校力量

    作者:鄂尔敦布和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26日 05版)

      【专家视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高校应在人才培养、学科优化、产教融合等方面持续用功用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高校力量。

    革新培养理念 孕育创新人才

      培养更多创新人才,有助于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

      为此,可积极革新人才培养理念,立足高校实际,努力构建学术型人才、应用技能型人才、科创人才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格局,对标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质,培育更多人工智能、大数据、绿色算力、特殊材料等方面的高端科创人才,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提供有力支撑,更好融入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积极探索“双主修”“主修+双辅修”式跨学科、跨专业融通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体系化、多层次的人才成长平台,打通从“课堂—课程—专业—学科”到“人才—技能—产业—生产”的人才输送通道,着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从而培养能够承担打通科技创新、技术突破和创造发明“最后一公里”重要任务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

    优化学科设置 产出创新成果

      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需要调整优化高校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高校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建立学科专业结构动态优化调整长效机制,用新思路交叉融合新旧专业,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聚焦新兴领域,在有组织科研上协同创新、有组织教学上协同育人,从而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匹配,更好产出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

      同时,可有序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适度扩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数量。比如,可以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和职普融通,破除学科壁垒,构建适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专业生态体系,开创交叉融合、联动创新的新局面,在不同赛道上争创一流,产出更多创新成果。

    创新培养模式 促进产教融合

      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学科专业应用型转型的主线主轴,高校应积极面对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三大要素,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适时调整课程体系,推动人才模式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加强校企合作,构建高校与企业双向嵌入机制,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企业走进高校宣讲传播企业家精神、展示相关应用技术;高校在企业厂房车间建设实训基地,深入企业观摩生产流程、增加实操本领,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在“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全过程培养、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形成闭环,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不断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活力。

      同时,地方高校应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向、新业态、新模式,确保教育与实践需求衔接更顺畅,因地制宜,找准发展定位与发展趋向,实现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并引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比如,地方可瞄准新兴氢能、新材料等新产业,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引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应用,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和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绿色算力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与企业、高校、行业等共同推进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引导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作者:鄂尔敦布和,系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二级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