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作者:胡 洪 石先阳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16日 08版)

      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服务于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和七个强省建设,紧扣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监测与管理的创新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实践经验以及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生态、资源与环境创新人才。学院以国家一流品牌专业建设为出发点,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建立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养成”三维并重的课程体系,通过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应用,打造优质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立德树人为引 实现三全贯穿培养

      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实现全过程育人,采用“专职辅导员+学业班主任”和“导师制+双导生”相结合的模式,明晰培养目标,着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将“课程思政”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突出理工科与资源环境领域的特色,构筑五大思政元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实施全员育人策略,定期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和优秀教师评选,确保师德师风成为衡量教师素质的首要标准,实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全面发展树立良好的典范。

    深度融合为纲 构建三维课程体系

      学院致力于构建深度融合的三维课程体系,以打造一流专业品牌和推动课程改革为抓手,精心设计理论、实践和综合素质养成的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改革教学组织模式,强化教学质量监控。课程设置涵盖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和地理信息科学等关键领域,旨在为学生提供坚实的学科基础。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通过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拓展教育和实践教育四大模块,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综合素质。深度融合课堂教学的创新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教学组织的高效性以及教学研究的深入性,形成“四位一体”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结合国家级、省级一流和精品课程培育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中心作用。

    实践育人为机 挖潜学生内生动力

      学院将实践教学视为激发学生内生动力的关键,依托生态与环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将实践教学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通过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将虚拟仿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既安全高效又深入化、个性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学院与生态、环境、测绘地理信息等多个领域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了解行业前沿动态,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科研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组的实践活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师资队伍为基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将师资队伍建设视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以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持续优化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实施“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的模式,完善基层教学组织结构,显著提升教学水平。依托安徽省生态学高峰学科项目、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性高峰学科培育项目及省级科研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外延拓展优秀师资,通过设立名师讲堂、举办高水平学术报告,邀请国内外一流人才进行讲座或授课,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学生赴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近年来,学院环境科学、生态学、测绘工程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理信息科学获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国家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32门。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特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250余项,一次性就业率达93%以上,近5年平均升学录取率55%,最高达76%。学生升学、就业与专业匹配度高,升学去向集中在国(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区域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胡 洪 石先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