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商业技师学院创办于1979年。多年来,学院以国家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为基础,积极探索构建“三课衔接”多元协同教学机制,开发“技能练就+文化传承”专业群教学资源,搭建“教师成长+创新研发”多维发展平台,为探索文化引领“三教”改革拓宽路径。
“三课衔接” 建立多元协同教学管理机制
学院通过“政校行企研”共建,成立了烹饪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广西民族餐饮文化研究室,与教务、教学部门共同创建并管理“实体课堂+移动课堂+空中课堂”的“三课衔接”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特色课程、创建专业文化品牌活动、开发教学资源。其中,“实体课堂”培养餐饮行业相关岗位职业能力,创设“冬至营养配餐”等工作场景,推动任务驱动知识向能力转化。“移动课堂”通过创建“一节一菜”等专业文化品牌活动,助力学生提升烹饪技艺、传承中华文化。“空中课堂”整合专业教学资源库、“康养学堂”在线平台,配合“实体课堂”“移动课堂”提供学习资源,合力提升学生技能。经过探索和完善,学院“三课衔接”模式获得良好成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锋火杯——烹饪教育成就奖”。
学院运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依托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教育部教指委重点课题等15个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课题,联合餐饮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烹饪专业、社会组织,从2017年起开展中职学校烹饪专业“文化引领、三课衔接、平台赋能”的研究与实践,形成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中职学校烹饪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资源融汇 搭建专业教学多维发展平台
学院在制定专业、课程、教学标准过程中坚持立足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融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借鉴世赛标准。基于相近工作岗位、相同核心能力、一致传承目标,优化烹饪专业群课程体系,开设“原料知识”等专业群共享课程模块、“中式烹调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桂菜”等专业拓展模块。
在此基础上,学院通过校企联合,开发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现代饮食》教材4部、民族饮食文化《油茶∙米粉制作技艺》教材1部、产业文化《桂菜∙风味名菜制作》教材2部、专项职业能力培训《桂林米粉制作》教材3部等新形态教材;建设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成“果蔬雕与冷拼”等4门省级优质课程,《二十四节气现代饮食》教学资源入选中国-东盟职教云平台。
学院致力搭建“大师工作室+创新研发中心+产业学院”教师成长平台,依托2个国家级、3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烹饪教育名家杨铭铎、桂菜大师何逸奎、非遗传承人钟明达等传授知识和技艺,培养7名中国烹饪大师、8名广西技术能手,带领师资团队开展教研教改、技能竞赛、社会服务工作。
学院通过校企协同,共建桂菜研发基地等创新研发中心,研发168道二十四节气菜、点、饮,培训企业员工5816人,团队成员主持省级以上课题37项。通过校行联手共建桂菜学府等产业学院,引入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和新工艺,6名教师成为“桂林米粉师傅”,指导桂林米粉卤水传承人龙付孙获广西首届职业技能大赛金牌。
“创意+传承” 拓宽文化品牌建设路径
作为培养烹饪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前沿阵地,学院积极探索建立“大项目小任务、七步骤四润化”教学模式、拓宽“创意设计—方案制定—技艺传承—推广优化”专业文化品牌活动路径。通过烹饪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课程、教学标准,编写“桂菜”系列专业特色教材、发表《节气文化融入中职学校烹饪专业“三教”改革的探究》等学术论文144篇。
学院特色教学模式获广西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24项省部级以上标志性成果,新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获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品牌专业验收“优秀”,获省级“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等23项。省内外154所院校到校交流学习烹饪专业群建设经验。
近年来,学院与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开展校际合作,辐射泰国、马来西亚等11个东盟国家;承办第七届HOTELEX明日之星厨师大赛,举办发展中国家“桂在滋养”节气饮食文化与技艺研修班等赛事活动和师资培训18次,1553人次参与;参与中国-东盟旅游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中华职业教育非遗成果展示会等活动31次。
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学院始终立足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响应“职教出海”战略,以目标导航、大师领航、竞赛启航、文化稳航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累累硕果。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提升办学能力,持续壮大建强师资队伍,提升特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培养更多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彰显技能人才培养成效,全力打造中职烹饪专业“金名片”,不断激励青年学子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黄 琼 冯奕东 段文清)